盧政明
摘要: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對此給出了個人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能給堅守在高職一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一點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高職、專業發展、課程改革、校企對接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 10(c)-0000-00
高職教育近十幾年來發展很快,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以及社會影響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高職院校的短板依然比較明顯,其中一項就是專業建設方面,實力不強、影響力不夠、內涵建設缺乏等在很多院校中普遍存在。
1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現狀
(1)專業內涵建設不夠。一個專業由他的教師教材、教育教學成果、培養人才、專業組織結構、專業歷史和文化、教學器材場地等等構成。目前,高職院校在很多方面比之一般本科院校很難有突出的優勢,教師年輕化、教材高職化等缺乏歷史積累的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教育教學成果和人才培養方面也由于辦學時間普遍較短且層次較低而缺乏競爭優勢;組織結構和專業文化建設大多借鑒甚至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專業建設模式,缺乏創業意識;在教學硬件建設如實驗器材和實訓室方面雖較為先進,能滿足教學要求,但開設的實驗實訓內容又不能與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很好地對接。
(2)專業發展與行業企業發展聯系不夠緊密。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定位在企業生產管理的第一線,要求學生所學專業課程內容必須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強化技能、強化職業意識,這是高職院校辦學存在的基礎和前提。目前高職院校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照搬本科院校課程設置,雖然很多課程根據高職的特點進行了所謂的創新改革,但本質上沒有什么變化。主要原因是缺乏與企業行業之間的深度合作,缺乏當前行業發展的第一手和最新資料,怎么改還是難以跳出原來學術框架的范疇甚或是閉門造車。雖然聘請企業專業人員作為外聘教師是每個高職院校都有的環節,但實際效果往往不如預期,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那些枯燥的知識如果不加教學技藝的修飾直接拿來灌輸,也難以讓學生接受。
(3)專業發展方向偏離初衷,與自身師資條件不相適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辦專業的初衷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以求得自身的發展,但隨著市場情況的變化,有些專業由當時的熱門逐漸變得不那么熱門,這時受影響的首先就是招生,進而甚至會影響到就業。專業的改名、專業的停辦改辦就是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不得已的行為,但建設好一門專業需要很長的時間,原來的師資結構對改動過的專業知識存在著不太專業、不太懂的普遍問題,這時如果不注意師資力量的培訓再教育,或引進新的專業師資力量等“內培外引”的措施,專業的再發展將面臨很大的困難。再者,專業變動后專業硬件條件是否能滿足專業開設的要求,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學校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些采取的也是“先上車后買票”,先開設起來再說,慢慢發展。
(4)內部師資力量沒有整合好,沒有形成一股合力。每個專業的專業教師知識背景和原有發展方向不盡相同,在教學及科研中的側重點也不同。各專業老師授課類別和性質不同,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專業核心課程等等,有些基礎課的授課老師所做科研的工作可能就與專業的關聯度不大,所取得的成果算在專業發展成果上勉為其難,這一情況對提升專業競爭力沒有太大幫助。有些基礎課或專業選修課的授課老師由于有本身及其他各種的原因難以出成果,本應對專業發展有所貢獻卻展不開手腳,無所事事。還有諸如課程建設中老中輕沒有搭配好、基地建設中缺少傳幫帶、校企合作中缺少領軍人物、課題申報中缺乏組織和團隊意識,甚或是后臺關系戶造成的阻力等等,都是專業發展中系統合力未形成、教師單打獨斗永遠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情況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過程中應該是普遍存在的,結果是教師大量的課余時間沒有利用甚至是用在了校外搞副業上,專業對于教師自身來說沒有了歸屬感,既損害了專業又荒廢了教師。
2走出高職院校專業發展困境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1)以學科為基礎、以職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提升專業內在品質。專業的發展離不開學科,但又不僅僅是學科,否則職業教育沒有了自己的內容。首先,師資力量上應實現教師能力的職業化,教師真正走進企業成為企業的一部分,這一點實踐證明難度大。但只要政府塔橋、企業和學校領導共同協商找準各自的利益訴求,應該還是能行得通。目前,一味強制要求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而不講究渠道和方法的做法證明已經告罄,因為大多數老師都在對付著做、敷衍了事。其次是學生方面,由于職業院校招收的都是最后一批考生或是中職畢業生,大多數基礎薄、不愛學,這是大家的共識。這不僅體現在理論課上,在實驗實訓課上積極性照樣不高,動手能力不強,在職業能力的培養上難度更是大。學生安排到企業實習,老師和企業心理其實都是七上八下。高職朝著應用型技術大學的方向發展是很好的途徑,但這需要提升專業領導和專業教師的綜合能力。
(2)進一步加強專業與地方企業的對接合作。首先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事宜要加強立章立法,保證校企雙方能在一定框架和范圍內規范行事,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由于目前學校對企業的依存度遠大于企業對學校的依賴,所以地方政府應該制定更多的對企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全方位參與、合作和舉辦職業教育。學校方面,一是應該樹立面向市場、面向行業需求的開放辦學理念,創新辦學模式,提升專業的輻射度與影響力,如實施更加彈性和靈活的學年制度、嘗試企業員工和在校師生的互融互通、嘗試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企業員工的繼續教育互換等。二是專業教學內容應根據企業生產工藝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推陳出新,專業課程建設不能搞閉門造車式的精品課程、平臺課程、優質課程,職業教育課程好壞的判定應該以能否培養出企業生產管理一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為最高準則。課程建設的深度不能一味迎合學生基礎薄弱而不斷降低要求,導致和中職沒有區別,職業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教師、企業三方聯動、共同努力。為此,在強化激勵的同時,考核也不能形同虛設,掛科、重修、留級甚至退學制度要嚴格執行。
(3)認清自己,形成自己的特色,找準突破口。高職辦學的目標是培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具體實施起來需要專業與地方經濟產業相對接、相融合。一是專業內的發展方向應與地方產業向適應,這里的地方不僅指學校所在的地級市,而是指與生源地有關所有省份,這就需要進行市場的深度調研。二是根據自身的辦學硬件有取舍地進行創新改革,以點促線、以線帶面,穩打穩扎、不求快但求穩和牢。三是不僅強調培養學生的一技多能,還要求教師的一專多能、一專多用,綜合全面發展執教能力。如定期舉辦學生職業技能測評、教師技能測評的活動等。
(4)加強專業課程之間以及專業教師之間的聯系合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專業的發展離不開課程建設,課程建設不僅要考慮每門課如何建設,還要考慮課程設置關系是否合理、是否與專業的關聯大,核心課程的設置到底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專業自身內在的需要為核心,這個前提必須厘清。課程之間是否能有機銜接、是否有重復內容,這些必須在課程改革與創新過程不斷的檢查并以糾正。如何使其在不雷同而又不偏離專業自身方向上發展,需要教學主管領導及專業主任全盤考慮、統籌規劃。
參考文獻
[1]于淑萍. 高職專業特色的建設, 高等職業教育[J],2003(10)中,48-49.
[2]潘海生, 王世斌, 龍德毅, 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3(3),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