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瑩
思政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結合當前教育發展形勢發現,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仍然存在問題,例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化、教學計劃無法有效實施等,因此,大學生思政課程實施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對思政課改予以高度重視的同時,還需要從多方面加大建設力度,通過優先配置有力保障等方式,以實現教學改革目標,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教育水平。
思政課作為高等教育主要教學內容,其教學模式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學生不僅無法掌握思政課的相關知識內容,而且普遍認為其并非專業課程,無需對其予以更多關注,從而忽略了思政課教學改革所占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思政課屬于養成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基礎課程,同時還能引導學生正確樹立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主要因素。
目前,各高校進行思政課的教學時,雖然已經實現了多媒體教學,并和傳統教學對比得到顯著改善,但是,現有教學模式主要以課件的應用進行教學,少部分教師會選擇視頻教學,從而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很難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因此,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往往是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作為重點,通過教學手段的結合應用,確保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以發揮教學模式的最大價值。
在進行思政課教學計劃的制定時,由于未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制定,導致教學計劃的執行受到不同程度阻礙。當大學生思政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時,需要重點加強其實踐教育,然而,結合當前現有資源遠遠不夠,只有保證教學資源得到逐步完善,還能顯著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
現有課堂體系普遍存在重復情況,特別是理論知識的反復教學,不僅無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而且極易造成學生的厭煩,最終影響整體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教材的整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好掌握當前理論知識,并在實際中得到及時解決。
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政課的建設時,應該以大學生為教學中心,從多角度進行教學設施的優化,并對其教學改革進行不斷深入,確保思想教育工作得到具體實施。由于大學生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屬于長期工程,應該對其教學內容和形式等進行不斷創新和加強,因此,高校進行教學改革時可以通過以下方面進行。
在進行思政課的教學時,通常是以“大班授課”為主,特別是校外相關實踐較少,往往是以一百至二百學生范圍進行。相關實踐證明,該種授課方式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如學生人數過多,教師無法對每位學生予以相應照顧,使其產生消極學習態度。在此基礎上,以團隊小組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比較理想,即教師進行主要授課,然后利用知識簡介與任務制定,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以便于在查閱資料和研究商討過程掌握教學內容,同時采取組間提問與代表匯報等方式,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和理論課堂相比較,實踐課堂具有一定生機力。因此,思政課教學改革過程,在項目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對項目實踐教學進行應用,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論知識內容,強化現實問題掌握,特別是對思政課和校外教育資源結合應用,使其和時事政治相互融合。當大學生思政課程內增加實踐教學后,利用國防教育的參觀和辯論賽等,將其學習場所逐漸延伸至課外和校外,保證理論學習和實踐育人得到有效結合,以此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在對教學改革進行貫徹落實時,教師一直發揮主要作用,因此,加大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力度,通過名校高能力人才的引入,以便于大學生思政課程的有序進行。另外,由專業人員定期進行任課教師的培訓,同時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報告,能為專業師資團隊的構建起到促進作用,屬于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結合時代發展特征,高校需要創建網絡化教學平臺,即教師利用QQ群或微信等手段,加強師生間課外交流和溝通。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積極掌握課件或視頻等信息,為更好進行思考和小組討論奠定基礎,以便于思政課程教學的有序進行,從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以實現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
由于思政課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直接聯系,因此,結合社會發展和教育需求,認真做好思政課的教學改革顯得極其重要。為了避免思政課程的教學出現不必要問題,可以通過小組方式進行交流、教學體系的創新和實踐、營造專業師資團隊、創建網絡化教學平臺等措施,對其改革影響因素進行有效控制,進而提升大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
[1]孫華.大學生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4(6):96-100.
[2]張春榮.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企業導報,2014(10):197-197.
[3]黃云鵬.人文精神在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3(2):26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