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燕

摘要:新型城鎮化強調城鎮化內在質量與內涵的全面提升,與旅游業結合成為其中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梳理重慶市2000-2014年城鎮化和旅游相關數據,從人口轉移、經濟發展、公共事業與環境三方面選擇12個指標,構建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SPSS軟件分析重慶市新型城鎮化水平與旅游收入總額的相關性間,得出二者的線性回歸模型及相關關系,提出旅游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旅游業;相關性分析
一、新型城鎮化
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也進入起點低、進程快的發展過程。2003年7月“新型城鎮化”的概念被提出后,走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成為了學者關注、探索的熱點。新型城鎮化被認為是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城鎮化,以人為核心,注重農民利益的保護,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有“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旅游業的發展驅使人口向城市聚集,發展旅游業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一種方式,甚至有學者認為旅游業的發展與新型城鎮化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旅游城鎮化可能是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型城鎮化途徑。
本文以重慶市為例,構建重慶市新型城鎮化綜合指標體系,收集《重慶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城鎮化和國內旅游收入相關數據,運用SPSS20.0探討新型城鎮化和旅游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
二、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
(一)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城鎮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人口城鎮化,城鎮人口比重、城鎮就業人數的增長能夠反映人口集聚、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的總體趨勢。經濟發展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也是評價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經濟動力指標。城鎮的公共基礎建設、人居環境是城鎮居民生活的基礎條件,影響城鎮的承載力和生活舒適性。
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主要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其中主要指標法是選擇一個或多個最具表征意義、能反映問題且便于統計的指標來描述某地城鎮化所達到的水平。[1]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指標、城鎮用地比重指標、恩格爾系數、城鎮化與工業化和非農業化之間的相關關系等指標來衡量新型城鎮化水平。但城鎮人口比重可能受行政區劃變更的影響,非農人口比重可能包含眾多臨時受雇的農業人口,其他指標也存在片面性,得出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可能有偏差。對此曾志偉等[2]、徐林、曹紅華[3]以及王曙光、王靖宇[4]等分別以各省市為例,把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改善等進行綜合建立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此評價區域的城鎮化水平。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人口轉移、經濟發展、公共事業與環境三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再選取城市人口比重、城鎮就業人數、地區GDP、地方財政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公共服務支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員數、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等12個二級指標來構建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德爾菲法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和專家建議來確定指標權重,選取重慶市相關數據來綜合評定2000-2014年重慶市的城鎮化水平。
(二)數據標準化處理
因各指標數據單位不一致,為消除單位差異,以2014年數據為基準對各年份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模型為:
Cij=qij/Mj
模型中的Cij為第i年j指標的標準化分值,qij為第i年j指標的原始數據,Mj為j指標2014年的數據值。
經過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結合每個指標的權重,采用多因素評價法構建綜合評價模型,模型如下:
Ui=∑CijAj*100%
其中,Ui為第i年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標,Cij為第i年j指標的標準化分值,Aj為j指標的權重,Ui值越大,說明第i年的綜合城鎮化水平越高。
三、新型城鎮化與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一)新型城鎮化與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以旅游收入總額為自變量(X),重慶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結果為因變量(Y),建立回歸方程,運用SPSS20.0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二者是否具有線性關系。
回歸結果顯示,相關系數R=0.991,趨近于1,說明自變量(X)與因變量(Y)之間存在高度相關。回歸方程常量為22.439,系數為0.720,可得回歸方程為:Y=0.72X+22.439。R2=0.959,趨近于1,回歸方程代表性很大,回歸方程誤差較小。查詢F檢驗臨界值表:F0.10(1,13)=3.14,F0.05(1,13)=4.67,F0.01(1,13)=9.07。實際計算出的F值為300.539,大于以上取值,因此樣本相關系數顯著異于0,樣本數據能反映自變量(X)和因變量(Y)的真實相關性。
(二)新型城鎮化一級指標與旅游業發展相關性分析
上述線性回歸方程初步判定兩者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在此選擇Pearson相關性分析,進一步證明新型城鎮化與旅游業發展相關性的存在及程度。結果表明,重慶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數與旅游收入總額間的相關系數為0.979,二者存在高度正相關關系。雙側顯著性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小于0.01,表明隨著旅游收入總額的增加,重慶市新型城鎮化水平也隨之提高。一方面,旅游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為重慶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財力支持。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逐漸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能夠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務和保障,提高旅游地的旅游服務質量。
(三)新型城鎮化二級指標與旅游業發展相關性分析
由上可知重慶市旅游業的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水平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以下對新型城鎮化水平各項二級指標和旅游收入總額進行逐一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1。
分析結果顯示旅游收入總額與新型城鎮化的各項二級指標都顯著正相關,且相關性較強。考慮到各項指標間相互影響的因素,需要以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數為控制變量,對12個二級指標與旅游收入總額做偏相關分析,以便控制各指標間的相互影響。
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重慶市城鎮人口比重、城鎮就業人數、城鎮人均居住面積、人均擁有道路面積與旅游收入總額呈負相關關系,這與重慶市的地形有很大的關系。重慶為山城,地形地勢復雜,自然景觀豐富多樣,發展的旅游產品類型以觀光旅游為主,這類依托于自然資源的旅游產品,地域分布廣,地形地勢復雜,客觀上不利于人口集聚,不利于城鎮人口比重和城鎮就業人數的增加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的增長緩慢。但隨著重慶市被列入新型城鎮化試點名單,以旅游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得到迅速發展,旅游形式的多樣化和旅游點鄉村的逐漸城鎮化,上述的負相關關系也將逐漸發展成正相關關系。此外,地區GDP與旅游收入總額之間存在高度正相關關系,剩余的二級指標與旅游收入總額存在中度正相關關系,說明城鎮化的經濟因素和基礎設施服務與旅游業發展關系緊密,但過去及現在的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還不足,有待加強。
四、建議
(一)因地制宜推動旅游城鎮化發展
重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擁有豐富的待開發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豐富、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的三峽庫區和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是較好的選擇。當地旅游主管部門可綜合評估當地的旅游資源,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內涵和價值,在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前提下,增加旅游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因地制宜開發旅游資源,由旅游發展帶動就業,吸引農業人口向城鎮聚集,逐漸轉變人們生產方式。要注意合理利用旅游資源和鄉鎮土地,尊重和保護當地文化風俗和生態環境,避免破壞性開發。
(二)增加資源投入,改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
投入資源不僅包括財政資金投入,也包括人才、信息等資源的投入。資金投入增多,可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教育人才等的投入可以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培養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一方面改善鄉鎮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良好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也能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改善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增加當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博宇,謝奉軍,黃新建.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3(8):72-76.
[2] 曾志偉,湯放華,易純,寧啟蒙.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環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3):1-4.
[3] 徐林,曹紅華.從測度到引導:新型城鎮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評價體系[J].公共管理學報,2014.1(1):65-74.
[4] 王曙光,王靖宇.新型城鎮化與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性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2015.12: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