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楊志成,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副研究員。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原崇文區教委主任、東城區教委主任,北京奧組委奧林匹克教育處處長,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處長等。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學校管理、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學校德育、奧林匹克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教師節前,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學??赐麕熒鷷r指出:“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彼赋觯褐袊袌远ǖ牡缆纷孕拧⒗碚撟孕?、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當前,我國教育發展正處于新的深刻變革時代,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帶來了教育實踐新的活躍時期。教育思想的再啟蒙、教育哲學的再回歸、教育實踐的再創新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和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教育文化,同時也要借鑒融合世界先進的教育文化,把“好的經驗堅持,把不足的補齊”,從而為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學體系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堅強的文化自信。學校發展是教育改革的基礎,學校的文化自信是教育文化自信的關鍵。學校教育的文化自信既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文化的理解與發展上,也體現在對世界優秀教育文化的借鑒與整合上,更體現在學校文化體系建構的有效實踐中。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提出“聚·寬教育”理念,并構建了“聚·寬教育”文化體系,進行了有效的教育實踐,充分體現了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教育文化自信的思想。
教育文化自信源于對優秀傳統教育文化的理解與發展。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不乏引領教育發展的優秀文化。無論是《論語》《尚書》《大學》《中庸》還是《禮記·學記》等經典文集,其中都蘊含著中國古代的教育智慧,至今也稱得上世界教育文化寶庫中熠熠發光的精品寶藏。在教育地位上,我國古代提出“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化民成俗”的社會目的;在教育對象上,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提出“憤悱啟發”的教學策略;在學習方法上,強調“學思結合”的學習策略;在教育組織行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組織策略;在教師素養上,強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教師品格……這些教育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思想,體現了個人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教育價值選擇,體現了遵循人的認知規律的教育認識論一般原則。我國古代這些優秀的教育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成為影響世界東方教育的主流文化,也成為當今世界先進教育思想發展的重要理論和文化依據,成為當代很多學校辦學思想的精髓。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地處北京市豐臺區方莊地區,學校已經發展為一所貫穿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K-12)優質教育集團。新世紀以來,學校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辦學理念,逐步提出了“聚·寬教育”的辦學理念?!熬邸挕钡慕逃砟顏碓从谥袊糯浀湔軐W著作《易經》。《易經》乾卦指出:“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這是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條件與修養,即學、問、寬、仁四項君德。意思是君子要通過學習積累知識,通過質疑詢問明辨是非,用寬厚的胸襟待人,用仁義的態度做事。這段話是在教導人們如何做學問和做人做事。我們驚奇地發現,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易經》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今天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十八中管理者敏銳地發現了《易經》的這種優秀的教育文化,將其進一步提煉,提出了“聚和寬”的教育文化理念,形成了北京十八中的特色文化標識。他們將“聚·寬”教育文化解釋為:“要以資源豐富的平臺、寬廣的鍛煉舞臺、貫通的學習臺階,聚焦核心素養,為每個孩子在十八歲之前打下健康身體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寬厚文化的底子、強大精神的底子,使從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畢業的孩子走出校門后如飛龍出淵,利己達人、創造幸福。”這種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學校教育理念表達,體現了學校管理者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理解,形成了獨具特色、底蘊深厚的學校理念表達。
教育文化自信源于對世界優秀教育文化的借鑒與整合。文化的自信既體現在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發展上,也體現在對世界優秀文化的理解與包容上。中國的現代教育文化從誕生開始,就是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西方優秀的現代教育文化的。1898年7月3日,清朝政府光緒皇帝正式批準設立“京師大學堂”,集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和最高教育學府于一體,標志著中國教育開始學習借鑒西方教育思想,走向現代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兼容并包”“中西并用”的思想,體現了中國教育在文化自信基礎上對西方優秀文化的借鑒和整合。1901年,清朝政府進一步提出了“改書院為學堂”的政策,開始在全國普及推廣現代教育思想。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提出了“五育并舉”的《對新教育之意見》,標志著中國現代教育進入制度化發展階段。是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仡欀袊F代教育的起源,我們深刻感知到,一百年前的國家領導者在堅守教育自信基礎上的文化借鑒和整合,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一百年來,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正是在不斷學習借鑒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成為當今世界現代教育發展的重大貢獻者。中國的現代教育發展和成就支撐著中國人民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支持著中國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正在支持著中國人民邁向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北京十八中提出的“聚·寬教育”理念,既是對中華優秀教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借鑒和整合了西方優秀教育思想,如蘇格拉底提出的“助產術”等教育原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提出的“做中學”“兒童中心”“經驗本位”等教育理論。“聚和寬”也在育人目標層面提出了面向未來、基于人的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育思想。中西優秀教育文化通過“聚·寬”實現了千年跨越,融合在一所學校的教育文化之中。這正是辦學者文化自信的體現。
教育文化自信成于學校文化體系建構的有效實踐。學校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即辦學者內心的教育思想文化認知;二是“化”,即教育思想外顯于行的教育行為和學校符號。只有這兩者充分自洽、融通,這種教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學校文化,是具有穩定性、識別性、實踐性、實效性和認可性的文化體系。只有這時,我們才可以說這個學校具有了教育文化自信。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在“聚·寬教育”理念引領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以培養“健康的體、溫暖的心、智慧的腦、勇敢的行”的青少年為目標,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依托方莊教育集群和北京十八中教育集團,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全面整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基礎性、多樣性、層次性、綜合性的十二年一貫制的“聚·寬教育”課程體系,進而構建了“明慧·博雅”的教師文化體系,“民主-精細型”的管理文化,以及“集群領袖,聚賢學府”理念引領的集團和集群治理文化體系。十八中在“聚·寬”理念的引領下,逐步演繹建構了學校理念文化體系和行為文化體系,形成了學校文化的整體自洽、和諧發展的態勢。十八中依托這種文化的力量,逐步形成了K-12集團發展和集群引領的名校示范輻射模式,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得到學生家長、社會和政府的認可。十八中“聚·寬文化”在自信中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北京南城教育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國當代領導者具有文化自信的歷史判斷。今天,中國的教育也需要在這種文化自信中譜寫出中國現代教育學新的篇章!
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