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所謂互動反饋技術,是課堂教學環境下的反饋與互動參與工具。互動反饋技術具有即時反饋、測評、調查、統計和自動記錄等功能,在課堂上合理運用互動反饋技術,可以加強師生與生生的互動,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讓課堂更高效、更富有生命力。下面,我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談一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互動反饋技術。
運用互動反饋技術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拼一拼》一課時,我運用互動反饋技術,設計了“小小設計師幫忙修補圍墻”的活動,讓學生猜測正確數據,收集學生答案。首先,我先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了一張缺少了一部分的圍墻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要補上這面圍墻需要多少塊磚,并在給出的選項中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然后,我運用iPad和互動反饋相結合的功能,生成即時按點,收集學生的答案。在收集了學生的答案后,我沒有急于做出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為自己的答案做出解釋。有的學生采取標號的方法,有的學生畫線砌墻,有的學生則用小手指一段一段地比劃著進行測量……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觀察、探究、討論,最終發現了圍墻砌墻的特點。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iPad提交作品、展示思路,滲透了觀察、發現、轉化等數學方法,抽象的問題變得一目了然。
運用互動反饋技術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與能力。在學習小學數學第七冊《復式條形統計圖》時,我先讓學生根據數據分別繪制男生、女生單式條形統計,然后根據這兩幅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所提問題時,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幅圖的缺點——看起來不方便,學生提出了把兩幅圖合并成一幅圖的想法。于是,我讓學生分組,每組四人合作完成任務——把兩幅圖繪成一幅圖,要求既能清楚看出男生、女生分別有多少人,又能很容易地進行男女生人數的對比。接著,針對小組繪制的統計圖在全班進行交流與評價。收集到學生的不同作品后,我利用互動反饋技術設計即時按點,讓學生為自己滿意的作品投票并進行分析說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但讓學生掌握了本課所學的知識,而且讓學生在思維和表達能力上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就應該是學生不斷自主發現、自主質疑、自主探究的課堂,而互動反饋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判斷、選擇、思考、發現、質疑、反思、調整、感悟的平臺,使學生與設計、文本之間產生真正有效的互動,提升了數學能力,建構了有生命力的課堂。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