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
有效性是課堂活動的生命線,而有效性的判斷標準是計劃能否順利實施、是否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參與主體是否真正互動,而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就必須有行之有效的學情調查。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學情調查,讓課堂活動變得更高效。
圈點旁批。根據文章體裁的不同,我先確定重點旁批的對象。比如,記敘文重點圈劃旁批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小說重點批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人物描寫方法;散文重點圈劃優美的語句并進行賞析等。然后,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旁批進行抽樣分析,了解學生哪里沒有批注出來,哪里批注得不夠準確深入,記錄下來,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著重講解。
習題引導。我會抽出一兩道有代表性的課后習題,如整體感知類型題或把握情感的題目,讓學生自讀完成,判出分數,做數據統計,檢測學生自讀情況。在《定海保衛戰》一文中,我挑選課后第二題讓學生完成。全班共38人,滿分30分。經過統計,我發現一半以上的學生得分較高,因此,我省去了教師講解分析的環節,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得分較高的學生在班上分別進行講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巧用導學案。在教學中實施導學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進行學情調查時可以巧妙利用導學案,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例如,我在講解《阿長與山海經》時,設計了一個花樣圖表,讓學生填圖。首先,我手繪了一個“福橘”,每個“橘子瓣”代表作者對長媽媽的一種情感。然后,我讓學生通讀課文,讀完后在每個“橘子瓣”上填畫。最后,我通過統計,檢驗學生對文章情感脈絡的掌握情況,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雙課堂。一個課堂是我們的實體教室課堂,另一個是網絡課堂。我會建立一個學生討論群,在講新課之前把預習作業發布在網上,要求學生跟帖回答。網上發布的作業可以是針對新課的一個問題、一段視頻、一個微課、一個討論話題,可以讓學生寫出100字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我根據學生網絡課堂的討論情況,有的放矢地設計第二天的語文課活動,或者及時地調整當天的備課方案,這樣,課堂活動更貼合學生的需求,也就更加有效了。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學情調查有多個好處:教師可以及時看到答題情況,從而調整教學設計;因為是跟帖的形式,學生之間可以相互看到答案,互相監督;在網絡上,學生會相互討論,取長補短,教師“坐觀其變”“適時出擊”便好;一段時間后把有價值的作業討論帖集結成冊,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語錄集,獲得成就感。
總之,基于學情調查的課堂活動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不僅可以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知識掌握情況,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