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莉莎
摘 要 隨著網絡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傳播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也做出了應對。電視媒體對于高科技的依賴性較強,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不但能夠體現出新聞傳播的特性,還可實現新聞動態覆蓋,保證新聞傳播的速度及范圍。在全媒體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電視新聞傳播的途徑及發展方向就成為工作的重點。文章對電視新聞傳播的現況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應對措施及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 電視新聞傳播;全媒體時代;應對辦法;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4-0012-02
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屏幕實現新聞信息傳遞,即為有聲有圖像傳播的一種手段,稱之為電視新聞。電視新聞傳播能夠系統的、形象的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是人們喜歡的一種傳播方式。電視新聞性內容及報道形式統稱為電視新聞,在電視臺節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發展情況
1.1 新聞傳播內容
對新近發生、正在發生或是已經發生具有價值的事實進行報道稱之為新聞。全媒體時代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向多元化發展,尤其是虛擬網絡,使新聞報道也朝著多元化發展,全媒體時代以前擁有新聞資源最多的是電視臺,傳播方式的不同,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來源轉向網絡,而且以前的新聞評論多源于電視新聞評論,全媒體時代“網友評論”占據了主導。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電視新聞的傳播來源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新聞事件可以隨時上傳至網絡,傳播內容上多為原創,具有極強的實時性,信息也是多種多樣的。全媒體時代雖然說新聞傳播更具時效性,但是其傳播的內容并不具體,相對片面,而且真實性有待考量,新聞的全面性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
1.2 新聞傳播形式
全媒體時代以前,新聞的傳播形式較為單一,切入點多為正式的新聞報道,進而從社會影響、道德法律上進行評論。因傳統新聞評論較為正式,內容上與人們日常生活相距甚遠,受眾關注程度并不高。全媒體時代改變了這樣的情況,網絡新聞話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所以受關注的程度也比較高。全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傳播形式必須要有所應對,電視新聞傳播也開始從網絡上尋找熱門話題,評論內容更加多元化,更具親民性。傳播形式的改變也存在一些弊端,網絡中傳播的信息真實性有待考證,完整性較弱,而且網絡中信息量龐大,信息的查找存在相應難度。
1.3 新聞傳播反饋
電視新聞的受眾參與度相對較低,并且在話語權方面的能力也不高。全媒體時代。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量加大,關注的話題也發生了轉變,電視新聞在很多新聞特性上都處于劣勢位置,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反饋不及時。
1.4 時效性差
電視新聞傳播受播出形式的限制,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后方能進行細致的報道,與全媒體時代其他傳播形式比較時效性較差,更沒有像是微博直播或是微信消息推送來的及時。
2 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的應對措施及發展趨勢
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節目生產上要考慮全媒體化的充分利用,逐漸實現媒介管理上的連通、互動以及資源的共享,電視新聞節目傳播理念及發展思路要與時俱進,實現跨媒體、跨終端的節目傳播,同時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傳播的社會責任不可忽視。
2.1 優化新聞報導的內容
無論何種傳播方式都將內容作為核心,優化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使內容上更加多元化,方能打造出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電視節目,進而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競爭力,全媒體時代內容取勝的策略依然不變。
2.1.1 對內容進行跨界整合
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中可以融入網絡、微博、微信、報紙等內容,實現報紙解讀、電臺連線、微博互動等形式的運用,更可利用網絡進行手機直播,多角度對新聞進行報道,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同時對其他媒介形式的新聞內容進行著色。
網絡媒體的時效性是傳統傳播形式所不及的,為了優化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各地電視臺也相應推出了“今日讀報”“包羅萬象”之類的節目,對報紙、網絡等新聞資源進行深入解讀,與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相比較,此類“讀報”“讀網”的新聞節目素材更豐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接近,而且電視節目在畫面上的優勢也更為突出。
2.1.2 加強年輕受眾需求的關注度
網絡的發展、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拓寬了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不再需要長時間守候于電視前,而且手機微博、網絡視頻的發展速度之快,已經成為年輕受眾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針對受眾呈年輕化發展,需加強對年輕受眾需求的重視,對內容的互動性進行調整,可實行網絡電視信息、手機新聞實時推送服務,在推送服務上可參考比較成功的新浪微博或是騰訊新聞等,同時網絡平臺、微信公眾平臺、新浪微博等形式不失為拉近電視新聞節目與年輕受眾間距離的有效辦法。
2.1.3 構建網站,提升信息傳播能力
全媒體時代電視臺構建網站已經十分常見,電視臺在節目內容制作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網站的構建使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存儲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新聞產品在網站中被多次消費,而且能夠有效進行新聞的二次傳播,不再受播出時段限制,受眾可根據自身需要對新聞進行查找,但是電視臺網站信息更新的速度還需多加注意,要定期對網站及其內容進行檢查,保證其良好運行。
2.2 體現創新能力,拓展新媒介
2.2.1 節目方式的創新
各種新聞報道中,受眾更傾向于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新聞,這也是民生新聞產生的基礎。創新的初級階段,各省級電視臺將“民生新聞”作為突破口,引起了當地居民的熱情關注,主創人員迅速認識到公民主人翁意識的加強,民生新聞的方向發展,節目方式的創新有利于正確引導受眾。結合受眾需求與全媒體時代傳播特性,電視臺可將社區作為載體,開拓社區服務站、熱線電話、民星記者等互動形式,提升民眾對周邊新聞的關注程度,同時還可進行獎勵性新聞線索獎的活動,鼓勵普通市民通過DV、手機等對身邊的突發事、感人事進行拍攝并發給節目組,電視臺相應節目組對節目內容進行篩選,提供新聞線索的通過電視臺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公布并給予相應獎勵。但是,全民參與的創新方式有利就有弊,非專業人員拍攝新聞的畫面語言并不能完全展現新聞事件的全面性,故此,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民生新聞都很難占據主流媒體的位置,但這也不影響傳統新聞媒介向自媒體產出新聞的借鑒及吸收。
2.2.2 拓展新媒介渠道
為了更利于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傳播的發展,媒介渠道也發生相應轉化,新聞移動化及多終端化的快速發展,媒體市場競爭的主要內容也隨之變化。全媒體時代發展的10余年,有一些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新媒介拓展不可忽視。電視新聞節目需與新媒體有效連接,加強節目與受眾的溝通。并且要注重全媒體人才的培養,全媒體時代發展的背景之下,全能型記者對于新聞采編有著重要影響,攝像、記者及后期編導人員常常角色互換,全能型記者要求其掌握相應的科技知識,能夠有效應用各種拍攝設備,可以做到新聞事件出現時,帶上攝像設備及衛星連接設備趕赴現場進行現場直播。
3 結束語
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要體現出人性化、多元化及數字化。從電視屏幕走入到民眾的生活中,縮短電視新聞傳播與受眾間的距離,實現新聞互動式傳播。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及創新都是為了保證新聞傳播速度及質量,將生活中發生的實踐真實的展現于民眾面前,在新時期唯有準確定位,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電視新聞品牌,進而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蘆嘉楠.新時期下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23):69.
[2]王穎.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背景和方向探索[J].新媒體研究,2016(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