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理論探討層面體現在同義詞界定趨向統一,同義詞界定方法多元化,同義詞形成原因二因素論,多維度辨析同義詞等。
【關鍵詞】同義詞;界定;辨析
新世紀以來古代漢語同義詞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同義詞的界定由百家爭鳴趨向統一,同義詞界定方法由“尚古”趨向多元,同義詞形成原因的探討由泛泛之說趨向以專書材料為依據總結歸納形成,從多維度對同義詞的辨析等。
一、界定
看待和界定“同義”的性質和標準,是同義詞研究的基礎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處理直接關系到同義詞的具體研究和辨析。
黃金貴(2000)認為同義詞是“具有不同‘義象(理性意義或附加意義的同中之異)、共同表示一個義位(詞義)系統的詞群”。他主張把“一義相同”說作為構組、立義、辨釋的基礎。池昌海(2000)在認同“一義相同”的基礎上,提出“同義”是“若干個詞語間,如在同一理性意義層面上有一個相同、相近的義位內容(對于單義詞來說也可理解為詞義核心),則諸詞語具有同義關系”。徐正考(2002)認為同義詞界定應排除“概念”、“語音”、“構造材料”、“對象”等因素,同義詞是“同一時代、同一語言(或方言)中具有一個或幾個相同或相近義位而詞性相同的實詞”。張成平、宋輝(2003)提出“同義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在理性意義上有一個相同或相近義位的詞,他們的隱形意義可以不同”。黎千駒(2004)認為“同義詞是語音不同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一組詞”,要求幾個詞的某個或幾個義項相同。鄭振峰、李冬鴿(2006)認為同義詞之間沒有語音淵源;同義詞是一個義項相同、相近,而不是所有義項都相同、相近;上位義與下位義一般不構成同義詞;注意區分同義詞和近義詞。張生漢(2008)提出“一義相同的幾個詞語必須屬于同意符號系統、在共時平面上共見共用”的觀點。換言之,研究古漢語同義詞要有時空觀念。楊運庚(2010)提出了同義詞是“一個義項相同的詞,而不應該是至少有一個義項相同或相近的詞”。
綜上,學者關于同義詞界定的標準基本統一,即把“一義相同”作為確立同義詞的標準,這一觀點在理論上較之前的說法更加科學、客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避免了上世紀學者由于界定模糊造成的辨析同義詞“同外之異”的錯誤。
二、確定方法
上個世紀同義詞的確定方法,主要有替換法、義素分析法、同形結合法,以上三種確定同義詞的方法都是針對現代漢語提出的,不完全適用于古代漢語的確定。因此,研究者在新世紀不斷摸索中試圖找到適用于古代漢語同義詞的確定方法。
1、雙重印證法
一方面在經典文獻原文中找出依據,另一方面,利用訓詁材料對從文獻經典原文中考察出的同義詞進行驗證。該方法是周文德先生提出并運用于操作實踐的,作者運用此法考察《孟子》原文中的同義關系。
黎千駒(2004)指出根據古代訓釋材料中的單訓、互訓、同訓、遞訓以及古籍中的實際用例來判定同義詞。他的觀點與周文德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鄭振峰、李冬鴿(2006)提出在“雙重印證法”之外,再加一個“義項歸納法”。
2、“系聯法”為主,“參照法”為輔
系聯法是利用專書中的對文、連文確定詞的同義關系并將同義詞系聯到一起的方法。參照法是“以書中語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句子中的有關詞相互參考”、“參考有關的注釋”、“以同義單音詞和該同義單音詞為語素構成的雙音詞相互參照”、“參照書中的有關解釋”的方法。
徐正考先生(2002)首次提出了“系聯法”為主,“參照法”為輔的方法作為確定同義詞的方法。作者在其論著中歸納《論衡》中“征兆”類同義詞就是此理論的成功實踐。
3、語境識同法
在某一詞語出現的上下文語境中,分析該詞在思想內容表達及其與上下文語句、詞匯的關系,發現其詞匯內涵,認定同義關系。
郭英(2014)認為語境識同法是最可靠的同義詞認定方法。在此方法的基礎上,也可以用“義訓”、“互言”、“對言”、“連言”等方法進行輔助驗證。
三、同義詞形成原因
關于同義詞形成的原因,諸多學者予以關注,出現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總括來說,同義詞形成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內因主要包括:詞義引申而形成的同義詞;方言詞和通語構成同義關系;指稱同一事物、對象的古今詞并存于某一時間平面,為人所理解,可構成同義詞;修辭手法長期使用后詞義逐漸固定下來而與別的詞組成同義詞;同音通假并長期習用而產生的同義關系;同源詞經過孳乳構成一組同義詞。
外因主要包括:客觀事物相似反映在詞義中出現了詞義相同或相近的現象;社會思想觀念的影響而形成同義關系;社會等級制度的影響;人們的社會觀念、價值觀念、認識角度的變化而形成同義詞;作家的個人風格和色彩的影響等。
新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同義詞成因認識已經非常全面并達成一致看法。同義詞主要是語言系統內部造成的現象。
四、同義詞辨析
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與現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存在較大的出入,現代漢語同義詞辨析多采用義素分析法;而古漢語同義詞必須回歸文獻,結合詞義在語境中的意義做出正確分析。
1、思辨層面和操作層面
黃金貴(2000)提出從思辨層面和操作層面對同義詞進行辨析,同時,概括出8種辨析同義詞的方法:系統互補律、名與物相應律、語言與文化統一律、從名物索解文化、語用比較、詞義取證、同源推究、多重證據法。
曾昭聰(2004)指出同義詞辨析首先要堅持一義相同的標準構組,結合文化,探求詞源,從總體上把握“同中之異”,并且具有歷時觀點。
2、語法研究三平面理論
將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理論運用到同義詞的辨析上,分語用、語義,句法三個平面,細致探討了每一層面中各類詞區別特征上的異、同。周文德《<孟子>同義詞研究》(2002)對其中46組同義詞進行了相同義位的研究,作者將同義詞之間的差異大致分為詞義的實際所指不同、語源意義不同、所指范圍大小不同、所指對象功能作用不同、行為方式、行為程度不同、行為施受關系不同、行為目的與結果不同、詞義的側重點不同、附屬色彩不同、句法功能不同、語用環境不同、反義詞不同、陳述視角不同14個方面。
在此基礎上,朱惠仙(2006)提出從語源、詞義引申系統、語境三方面著手進行同義詞的辨析。鄭振峰、李冬鴿(2006)提出運用探求本義分析法、引申義列分析法、詞源意義分析法、反義詞分析法、語言環境分析法辨析同義詞。
3、理性意義、感情色彩、用法三方面辨析
劉召先(2009)指出從所指事物微殊、詞義的實際所指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程度輕重相差、適用對象各異等方面辨析。
4、古文字字形辨析同義詞
李冬鴿、張智慧(2009)提出通過分析古文字字形探求同義詞相同義項上的細微差別,并且與文獻用例相結合,相互證明。
綜上,新世紀以來同義詞研究已經相當完善,從理論層面來界定同義詞把握“一義相同”的原則,結合經典文獻原文界定同義詞,并且根據同義詞形成特點判定同義詞形成原因。今后應該向專書同義詞研究著力。
【參考文獻】
[1] 池昌海. 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0(1).
[2] 黃金貴. 論同義詞之“同”[J].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30(4).
[3] 徐正考. 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述評[J]. 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3(2).
【作者簡介】
孟紅蕾(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聊城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