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考察了“笄”與“簪”的歷時更替情況。在古漢語中,“笄”與“簪”是一對同義詞。只不過“笄”多通行于先秦時期,而“簪”在這一時期用例很少,直至兩漢、魏晉六朝時期“笄”與“簪”呈現出同義競爭的局面,且“簪”的使用頻率要高一些,從隋唐五代開始,“簪”開始盛行,慢慢取代“笄”,并保持至今。
【關鍵詞】笄;簪;歷時更替
在古漢語中,“笄”與“簪”是一對同義詞。“笄”的本義為古代盤頭發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說文·竹部》曰:“笄,簪也。從竹幵聲,古兮切”。“簪”的本義為簪子,即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笄”與“簪”雖是同義詞,但在每個時期使用情況略有微異。本文旨在考察“笄”與“簪”在歷史文獻中出現的情況,力求反映其歷史面貌。
一、先秦時期
在“簪子”義上,先秦時期主要用“笄”,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我們檢閱了先秦12種典籍,其“笄”、“簪”的使用情況如表一:
由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笄”作“簪子”義為常用詞,而“簪”還未出現此義項。下面酌舉部分用例如下:
(1)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周·詩經》);(2)卒哭,子折笄首以笄,布總。(《春秋戰國·儀禮》);(3)箭笄終喪三年。(《春秋戰國·禮記》);(4)婦人許嫁字而笄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春秋戰國·公羊傳》);(5)王遂出,夫人送王,不出屏,乃闔左闔,填之以土,去笄側席而坐,不掃(《春秋戰國·國語》)。
二、兩漢、魏晉六朝時期
兩漢時期“笄”與“簪”在使用數量上相當,但表“簪子”義時“笄”較先秦時期數量上明顯減少,只有8例,而“簪”的使用頻率要高一些,且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是到魏晉六朝時期,“簪”出現的次數明顯要多于“笄”。我們檢閱了12種典籍,其“笄”、“簪”的使用情況如表二:
酌舉部分用例如下:
笄:
(6)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贊刂髟前,其于服,一也。(《淮南子》);(7)王察神女賦以為“脫裳,免簪笄,施玄旳,結羽釵”。(《史記》);(8)芳曰:“推經《禮》正文,古者男子婦人俱有笄。”(《北史》);(9)擊之以杖,折其委笄。(《三國志》)
簪:
(10)明日又復往,取其簪。(《淮南子》);(11)夫人脫簪珥叩頭。(《史記》)
(12)中者長裾交袆,璧瑞簪珥。(《鹽鐵論》);(13)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漢書》)
三、隋唐五代及以后
從隋唐五代開始,“簪”的使用次數較之前大大增多,從魏晉六朝的60條直接增加到隋唐五代的639條,到達頂峰;從宋開始,雖然“簪”的使用次數在逐漸減少,但也遠遠超過了“笄”的使用頻率,并且“笄”出現的情況總體上從隋唐五代開始就呈下降趨勢。因此,筆者認為“簪”從隋唐五代開始逐漸取代了“笄”的地位,“笄”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我們檢閱了從隋唐五代至清朝時期的典籍,并對出現次數較多的典籍中“笄”、“簪”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列表,見表三:
從我們檢閱的典籍來看,從隋唐五代開始,“笄”表“簪子”義的數量明顯減少,而“簪”的數量卻明顯增多,由此說明“簪”逐漸取代了“笄”。下面酌舉部分例子如下:
笄:
(14)君馬勒金羈,君家貯玉笄。(《全唐詩》);(15)金紫珈笄偕老,備長生福貴。(《全宋詞》)
簪:
(16)身方脫野服,冠未系朝簪。(《全唐詩》);(17)西門慶便向頭上拔下一根金頭簪來,插在婦人云髻上。(《金瓶梅》)
四、結語
綜上所述,表“簪子”義的詞,在先秦主要用“笄”;兩漢時期“笄”與“簪”在使用數量上相當,但表“簪子”義時“笄”較先秦時期數量上明顯減少,而“簪”的使用頻率要高一些,且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是到魏晉六朝時期,“簪”出現的次數明顯要多于“笄”;從隋唐五代開始,“簪”的使用次數較之前大大增多,而“笄”出現的情況卻恰恰相反,“簪”逐漸取代了“笄”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李宗江.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9.
[2] 王 東. “隅/角”歷時替換小考[J]. 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04).
[3] 汪維輝. 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作者簡介】
廖麗紅(1992—),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