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貝
地名是地理環境、歷史發展、語言變遷以及民族心理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地名進行分析,不僅能進一步研究語言,而且能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本文首先概括香港地名的詞匯特征和修辭手法,然后分析其與文化的關系。
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稱。地名是歷史發展、地理環境、語言變遷以及民族心理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產物,承載了該地區和民族的文化,是可流傳的“活化石”。
羅常培曾說:“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殘余在征服者的語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可見,語言與地名密切相關,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地名考證大有裨益,而文化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為地名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的方法。地名由語詞構成,具有語音、詞匯、語義、修辭等特征。從地名各個特征切入進行語言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首先,地名大多從古代沿襲下來,對地名的語源用字進行考證,有助于研究古漢語特征;其次,地名反映一方特色,對地名的語音和詞匯進行考證,有助于方言的研究;再次,對地名進行語言學研究能夠規范地名,具有現實價值。
我國香港位于廣東省珠江口外東側,全區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組成。香港東臨大鵬灣,西與我國澳門和珠海市相對,北以深圳河及沙頭角河與深圳項鏈,南與珠海萬山群島毗鄰。地形多為山地和丘陵,河流短小,亞熱帶氣候。香港人口稠密,大部分是廣東人,法定的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口語上通行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宗教自由,基本上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在香港都有人信奉。本文將從語言學角度分析香港地名的特點、文化成因以及地名的歷史變遷。
一、香港地名的語言學特征
香港地名同其他地名一樣,是由通名和專名兩部分組成。通名是一類地名共同的部分,即類名;專名是一個地方文化特征的體現,是該地專有的。通名和專名一般都是名詞,偶爾會有形容詞出現。
(一)香港地名的通名
香港地名的通名有兩百多個,大部分來自中原漢語,少數來自華南地區方言。如“涌”,源自壯語。各方言區及少數民族人民混住之后,這些通名就自然而然地融合到香港的地名中。按照通名的內容,一般將香港現在的地名分為兩類:描述自然地理和描述人文地理。描述自然地理的又可以分為反映水文和反映地形的通名,而描述人文地理的可以分為反映聚落和生產、行政及軍事單位、人工建筑的通名。
(二)描述自然地理的通名
描述自然地理的通名是反映地理地貌的,變動非常少。根據香港的地理特點,分為下列12類:(1)指稱山峰,如山、嶺、峰、頂、嶂、應、腦;(2)指稱盆地,如谷、盆、窩、肚、塘;(3)指稱丘陵,如臺、背、頭、墩、壟、崗;(4)指稱植被,如樹、林、數;(5)指稱山地,如石、鼓、壁、坑、穹、尖、咀、尾、腳、頭;(6)指稱巖洞,如巖、磡、洞;(7)指稱平原,如坪、地、洋、埔、堂;(8)指稱海岸,如沙、白、泥、口、門、灣、港、澳、環、轉、灘;(9)指稱溪流,如水、澗、源、溪、布、涌、河、蠔;(10)指稱島嶼,如丫、汕、汀、其、渚、半島、群島、洲;(11)指稱海洋,如海、洋、凼、水道、海峽;(12)指稱湖泊,如潭。
1.描述人文地理的通名。人文地理的通名是社會變遷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化的,有些并不穩定。具體分為以下3類:(1)反映聚落和生產狀況,如家、遠、樓、城、房、屋、村、鄉、莊、田、井、圳、基、場、房、場、橋、徑;(2)反映行政及軍事單位,如都、司、市、城、約、炮臺、墩臺、營盤;(3)反映人工建筑,如大廈、別墅、苑、居、花圃、中心、山莊、半島、海岸、天橋、交匯處、走廊、鐵路、隧道、干線、公園、墳場、碼頭、機場、水塘、避風塘、寺、園、第、宮、院、教堂、神學院、廟。
(三)香港地名中的專名
專名用于區分同類的地域,顯示獨一無二的特點。香港地名中的專名從詞匯特征上看大致分為五類。
1.名詞
用通用或者專有名詞以描述通名。例如:天星碼頭、白沙灣等。
2.形容詞
用形容詞來描述該地點的特色。例如:清水灣、深水埗、鎖匙頭、新村、得月樓、紅田、白泥、涼水井等。
3.方位詞
指出該地點在自然環境中的方向或者位置。例如:東灣、南坑、西環、北角、下花山、水邊、山頂等。還有的是借助人或動物的身體各部分指出該地點所在的位置,例如:沙頭、徑口、沙咀、鹿頭、洲背。
4.數詞
用數字的次序和數量作為專名。例如:頭排、三家村、六合街等。
香港地名中有些通名部分已經被省略,只留下了專名部分,這些地名主要是以形容詞或名詞加在動詞之前或者之后組成。例如:分流、春花落、狐貍叫、釣魚翁等。
二、專名的修辭手法
(一)比喻
比喻的關鍵是尋找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將二者聯系起來。香港地名中很多是以家禽、鳥獸、魚類、神話中的動物以及日常工具為喻。例如,“獅子山”因頭頂上的巖石形狀如一只俯臥的獅子而得名;“鴨脷洲”是因為島型似鴨;西貢半島北部一處岸邊
,巖石受風化后,形似長形棺木,故得名“棺材角”;清水灣半島南端有一個小海灣,三面環山,北面出口較狹,狀似布袋,得名“布袋澳”。香港地名中的這些比喻形象生動,在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故能夠一直保留下來。
(二)用典
香港歷史悠久,漢朝就已置縣于此,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地方性事件,經過渲染之后,便成為典故,人們為紀念這一典故,就會將其作為地名。例如,大帽山南麓山壟附近的大水溪,相傳宋末二幼帝與侍臣避元兵之亂,逃到九龍,當時有一位姓曹的老臣,在離亂時散失,大雨后過溪不慎滑倒,被沖至下游深潭遇難,后人為紀念這位忠臣,就把這個潭命名為“曹公潭”。
(三)借代
借代就是依據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事物代替另一種事物。香港地名中這種修辭方式運用非常普遍。例如,“畫眉山”是因為該山是畫眉的棲息之所;“蝴蝶谷”是因為蝴蝶數量多而得名;“龍蝦灣”因為龍蝦資源豐富而得名。
(四)比擬
比擬實際上就是比喻和擬人的混用。香港地名中多是把地理實體比擬成人體的各個部位。例如,“尖沙咀”中的“咀”(嘴),“沙頭”中的“頭”,“徑口”中的“口”,“橫山腳”中的“腳”等。
(五)避諱
有些地名在命名之初是可以使用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原來的地名產生貶義,需要更改。更改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和專制統治者有關;二是和專制統治者的心理有關。例如,東九龍海附近有一個地方因盛產鹽,故得名“咸田”,后來因為建了住宅區,人們認為“咸”字不吉利,故改名為“藍田”,取“藍田種玉”之意。因前者避諱的在古代較多。
三、香港地名的文化成因
“不同地域或者不同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離,各具特色的,這些特色包括語言或方言的差異,也體現在作為語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地名除了是語言現象,還是一種文化現象,其形成必然與其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一)香港地名與水文化
香港是一個港口城市,四通八達的水運交通不僅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也使其成為中國東南方的一顆明珠。香港與水相關的地名眾多,如南丫島、清水灣、平洲、沙頭、葵涌、沙田等。地名中“沙”“涌”“灣”等字與水關系密切。還有一些地名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水,但以水生動物的名字命名,如蛤塘、白鱔角等。
(二)香港地名與租界、移民文化
香港曾被英國租借,并于1997年正式回歸祖國懷抱,其影響在香港地名中也有一定的體現。例如,西貢的“白沙灣”和“尖鳳山”據說得名于古希臘神話中能夠使人回復青春、返老還童的女神西比;位于香港島的“軒尼詩道”以總督Hennessy的名字命名。
19世紀中期,陸續有原居澳門的葡萄牙人移居香港,這一情況也在地名中留下了些許痕跡。例如,大潭水塘東南面被稱為“野豬林”的山崗,據說葡萄牙語為“Boa Vista”,意為“美麗的景色”。
(三)香港地名與宗教文化
香港宗教自由,信奉者們為了表達神圣之情,通常會建立教堂、廟宇等進行祭拜。儒、釋、道在香港影響很大,這在地名上也有所體現。例如,屯門青山灣海濱有一座“三圣廟”,用于祭拜孔子、釋迦牟尼及老子;九龍的“黃大仙寺”是為了祭奠道教仙師;九龍的慈云山以及大帽山北麓的觀音山是為了祭拜觀世音。還有一些人崇拜地方性的守護神,例如,“車公廟”是為了祭拜宋朝時制止瘟疫的車大元帥;“伯公坳”是為了祭拜土地公。
(四)香港地名與民俗文化
香港保留了中國許多傳統民俗,風水習俗在香港地名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風水,就是人所居住的屋宇的排列、方向和位置,以及死后墳葬的地點和形勢。香港人在命名地點的時候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心理,名字也是越吉祥越好且講求生動、雅致。例如,“烏鴉落陽”“童子拜觀音”“狐貍過水”是以該村落或者墓地與附近地形的關系而命名,很雅致;“狗伸地”“牛眠地”等是以生肖的形狀而命名。
四、結語
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很多地名消失了,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地名。我們應從歷時和共時角度加深對香港地名的研究,記錄這一文化現象,從而加強對香港這個多元化社會的了解。此外,還應去掉一些不合理的地名,保留能夠體現香港特色的地名,統一讀音和書寫,使香港地名更加規范。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