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摘 要 從2008年煙臺日報傳媒集團“中央廚房式全媒體新聞中心”上線使用,到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通過“中央廚房烹制新聞美味”,河南大象融媒“打造24小時‘新聞中央廚房、向受眾奉送‘新聞盛宴”,再到現如今傳統媒體不斷整合媒體資源,內容生產從原創走向聚合,內容生產者不斷多元化。可以發現,傳統媒體在打造各自中央廚房模式的實踐中,平臺化思維逐漸增強。
關鍵詞 全媒體新聞中心;中央廚房;內容生產;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4-0097-02
1 “中央廚房”模式前期的發展著力點
1.1 新聞信息的聚合平臺
中央廚房模式的發展初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新聞聚合和分發平臺,這個本質性特征無疑是正確的定位。以新華社客戶端為例,信息化、網絡化帶來了新的信息傳播環境,對于新華社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海量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出現在網絡空間里,便于收集匯聚;而且,新華社這一主要為各類有信息發布平臺的媒體提供供稿服務的“輔助性媒體機構”,終于有機會直接面向海量的用戶群。
1.2 “一次采集、多屏發布”的新聞內容產品
這是新聞內容產品在媒體融合初始階段的樣貌,即一個終端設備能夠兼容、播放多種格式文件的終端層次上的融合。“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全面覆蓋和實時傳播”是其主要特點。
2 “中央廚房”模式的新特點:開放性增強
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開始借助saas的技術優勢,擴大內容生產者的聚合。從新聞內容產品的上游不斷進行整合,完善新聞內容產品的形態。中央電視臺的即刻即拍,以及2016年8月新華社全媒平臺的上線,不僅從類型上體現了內容產品的互聯網思維,也讓內容發布平臺聚集了更多內容生
產者。
8月30日,新華社全媒平臺正式發布上線,成為新媒體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級開放平臺。作為全媒平臺首批成員入駐的媒體覆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屬在當地有重要影響的主流媒體。然而這種實踐已有案例可追溯,早前Facebook就已經推出了Instant Articles,通過它,新聞出版社可以直接將文章在Facebook上發布。于新聞移動端相比,這一功能極大地方便了用戶,使用戶可以在手機端更快速地閱讀新聞。目前,多家新聞機構已先后入駐此功能,如《紐約時報》《衛報》、BuzzFeed等。Facebook希望通過此功能快速地幫助媒體獲取更多受眾資源,并助推產品進軍新聞業。
2.1 新的特點:開放性增強
2.1.1 內容來源由原創到聚合
以新華社為例,此前在新媒體發布的新聞稿件還是主要來自內部,并且要經過媒體用戶再加工,才能與終端受眾見面,升級后的新華社客戶端可以實現一鍵直達用戶后臺和受眾前端。新媒體專線“升級版”通過RSS信息流供稿技術,直接為媒體用戶提供成品供稿服務,新華社新媒體稿件可以帶著“露珠”直達頁面,受眾可以“原汁原味”嘗鮮,特別是新媒體用戶急需的快訊、彈窗等內容,新媒體專線更能“秒送”到用戶的“屏”上。
2.1.2 內容發布者由單一到開放
此次的新華社全媒平臺會為入駐會員提供如下幾方面的服務:首先,為主流媒體開放全系新媒體終端,實現地方媒體在新華網和新華社客戶端等國家級平臺的高端傳播;其次,為主流媒體開放內容管理系統,這一管理系統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新聞生產場景的,同時提供成套的新媒體加工工具組件。最后,將為成員單位開通“現場新聞”認證綠色通道,實現手機即拍、即傳、即發的新聞在線生產;此外,還將開放數據統計系統,實時地為成員單位提供傳播情況、稿件全網采用以及可視化版權追蹤服務。
2.2 “中央廚房”模式升級的實質與必要性
一直以來,傳統媒體的核心理念是“內容為王”,更多強調的是媒體作為公共信息聚合平臺的作用。今天,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機構和自媒體都能進入到傳播領域成為發聲者,不再存在信息的前端和后端。傳統媒體的話語權逐漸式微,商業價值也隨之大打折扣,因而逐漸被邊緣化。
2.2.1 重構用戶入口,增大平臺承載量
過去的網上信息匯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到達率,但是以往各家媒體各自為政的常態化,使各個媒體先后推送的新聞內容大體一致,造成了新聞內容產品的過剩。而用戶除了對首發的新聞資訊點擊進行一次性閱讀外,大多沒有時間和精力再進行內容的深層次解讀和分析。同時,由于用戶的個體閑暇時間等差異,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媒體的點擊率,但是這種過于分散和不精準等不穩定因素使得媒體的消極性有增無減。
各家媒體并入全媒體發布平臺,在新聞內容生產的上游合力,更是通過各媒體成員的獨特優勢資源,來吸引和匯聚更多的用戶。打通媒體各自為政的局面,憑借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優勢,最終實現海量用戶的匯聚。
在信息時代,新聞內容生產者如果繼續保持一家獨大的姿態,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加突出。而眾多媒體的加入,不僅能讓新聞內容從獨家走向聚合,也能讓各媒體平臺的用戶登上這艘“航母”,最終實現海量用戶的聚集和用戶數據庫的搭建。
2.2.2 獲取更多用戶數據,建立用戶數據庫
依據媒體融合,媒體內容的范疇也逐漸擴大,而不僅僅是為公眾提供媒介信息。我們通常所說的媒體內容以及媒體到達用戶的渠道,在整個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途徑或一種工具,而這一途徑正是用來實現與公眾連接的。
連接能力是媒體的核心能力,其本質就是廣泛的連接,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的主要任務是去適應這種連接方式的變化,通過運用新技術、新工具,適應新的業態從而去建立新的連接。
新華社全媒平臺作為整合各媒體的“航母”,除了為主流媒體開放內容管理系統,提供全方位的新媒體加工工具組件。還為其開放數據統計系統,進而實時地為成員單位提供傳播情況、稿件全網采用以及可視化版權追蹤服務。這些大數據的舉動都是依靠背后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通過各媒體發布在平臺上的內容,在后端同時獲取了用戶的行為數據,為數據庫的構建增磚添瓦。
3 “中央廚房”模式未來的發展前景
根據我們的研究,未來的主要媒體形態是平臺型媒體,這種平臺性主要體現在基于互聯網連接的數據化生存方式,即“互聯網+”的本質。
3.1 互聯網連接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運行的新基礎設施和基礎構架,已經成為社會基礎連接方式,這似乎遠遠超出了互聯網原本作為通訊工具的功能。中央廚房模式的背后,我們應該看到,傳統媒體才是其強大的支撐點。作為網絡輿論陣地的把控官,中央廚房模式首先應在技術應用上達到廣泛的連接,即互聯網連接。這是基礎性的操作階段,除此之外,還要將各種內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生態級的媒體平臺。
3.2 數據化生存
大數據的真實內涵不僅是數據量上的龐大和容量,真正的大數據首先應該是媒體的體量,即能夠承載更多內容,覆蓋更多用戶,吸引更多廣告主;其次是數據種類繁多,而不是單一種類;第三是處理速度要快。傳統媒體的廣告承載能力已經面臨下滑趨勢,而互聯網廣告目前已占據市場的半壁江山。據艾瑞咨詢機構數據顯示,2015年的中國網絡營銷收入已突破2 000億元,幾乎是廣電整體廣告規模的2倍。
面對眾多背靠互聯網巨頭的新媒體,傳統媒體雖然缺乏技術的天然屏障,但其社會屬性的優勢就在于有比較強的公信力,不僅是社會整合的粘合劑,還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這是由我國特殊的社會結構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從商業角度來看,的確具有一定的品牌價值,同時也讓傳統媒體在整合本土服務資源以及向市民推廣服務時占據相當大的優勢。傳統媒體除了搭建網上用戶平臺,更要完善數據庫思維,打造內容數據庫與的同時,一并建立用戶數據庫。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個性化分析進行精準的服務推送。因此,傳統媒體未來的發展態勢必定是平臺性的逐步加強,通過匯聚海量用戶,構建用戶數據庫來實現媒體自身的資源補償和價值增殖。
參考文獻
[1]蔡雯.媒介融合發展與新聞資源開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1X):11-13.
[2]宋建武.媒體融合的本質就是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化,最大的困境是缺平臺[EB/OL].深圳商報,2014-8-22.
[3]葉蓁蓁,關玉霞,戴玉,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數據+”模式推動媒體供給側改革[J].新聞戰線,2016(7):9-13.
[4]舒超逸.從《越獄》淺談分線敘事中的不完整場景結構方式[J].當代電影,2007(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