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余斌
摘 要 新興媒體的傳播媒介從紙張變為移動媒體,傳播渠道更為便捷、內容更加豐富,作為傳統媒體的科技期刊在與新興媒體的同臺競爭中,不斷失去用戶和市場,失去自己的傳統地位,因此傳統科技期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勢在必行。科技期刊應以創新為核心,促進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主要包括在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創新,加強技術創新,堅持內容創新,傳播體系創新幾個主要方面的舉措。
關鍵詞 科技期刊;新興媒體;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4-0116-03
傳統媒體建設新興媒體→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動發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發展的三個階段。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體組織(包括印刷品、音頻或視頻制品和數字化制品)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
盟[1],亦即“各種媒介間的合作和聯盟”。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要實現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這意味著,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媒體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以互聯網的思維創新發展,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傳媒市場。但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依然保持著部分新媒體無法取代的優勢[2]。因此,為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繼續經營好傳統媒體,仍然是媒體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科技期刊應緊緊抓住這次機遇,積極進行創新升級,不斷優化結構和資源內核,加強技術和傳播方式的變革,擁抱媒體融合發展的藍海。
1 科技期刊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在地鐵上拿出手機看看新聞、午飯后聊聊微信、晚上睡覺前床上刷刷微博的“低頭族”不斷壯大。科技的革新引領的新媒體熱度早已超過廣播、電視、報紙和期刊為主的傳統媒體。因此,傳統媒體需要轉型的呼聲愈來愈高。
數字化的傳播方式是引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這場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技術讓傳播媒介從紙張變為移動媒體,主要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展現平臺,新媒體傳播渠道更為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因此傳統媒體在與新興媒體的同臺競爭中,不斷失去用戶和市場,失去自己的傳統地位,也客觀地迫使傳統媒體必須做出改變,否則很容易被淘汰[3]。比如以前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有份叫《頑皮娃娃》的期刊,曾一度很受市場追捧,但后來沒探索新出路,銷量急劇下降,最后退出了市場。這個案例表明,整個傳媒產業結構目前正在調整,除了信息功能,文化功能、資訊功能、服務功能等多種可能性將得到更好地開發,傳統媒體的決策者必須抓住契機,融合發展。
技術上的推動是媒體融合首要原因,衛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廣播電視、通信領域正全方位滲透,傳統媒體雖在信息采集制作上有經驗優勢,而新媒體有先天技術優勢,兩者應互相取長補短,媒體終端功能才可實現強大[4]。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碰撞、博弈使彼此靠近,趨向融合,兩者的融合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今后會逐步形成新的傳播格局,這將是一場重大的時代變革,要求各媒體部門、各期刊解放思想,加強規劃,跟上傳媒市場的變化的腳步,不然只能接受優勝劣汰的生存
規則。
2 以創新為核心,促進媒體融合
“內容為王、網絡為霸、終端為重、技術為先、資本為要、受眾為主、人才為本”是新華社李從軍社長指出的傳媒發展的七個必要要素[5]。因此,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的新媒體之路也應該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創新,從而促進和新媒體的融合,值得指出的是,科技期刊的創新是必經之路,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諸多方面同步進行。
2.1 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創新
新媒體不僅是一個新的傳播平臺,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可以點亮你新思維的平臺。傳統科技期刊的管理體制、組織結構、人才結構與新媒體發展的需求不適應,這些問題束縛了科技期刊的發展,只有同步改革管理體制、傳播體系和組織結構,才能使科技期刊的新媒體融合能夠順暢而實質性地完成,而并非跟風式的應付了事。
媒體融合,機制先行。傳統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要求解放思想,以互聯網的思維和規則去做事業,對于快速多變的市場按商業規律去應對,改變管理流程復雜、應變遲緩的管理模式,做到決策和流程快速靈活有效[6];真正的市場化道路需要充分發揮員工的潛能,引入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是較好的管理手段。從歷史的腳印來看,及時的變革可以避免消亡,即使轉變管理機制不可避免導致陣痛和風險[7]。
新媒體建立在新型的傳播平臺上,需要調整人員組織結構,引進或培訓新的技術人員、采編和營銷人員等。構建和科技期刊自身匹配的新媒體應用平臺,需要以上人員引進和消化新技術,并能夠隨著技術的更新進行及時調整,提供相關技術和內容支撐[8]。鑒于此,許多科技期刊編輯部內部紛紛成立了新媒體部,首先在組織結構上進行調整,這也是做好媒體融合的必備條件。
對于新媒體,傳統科技期刊的反應相對滯后,而大眾媒體卻是采取了迅速跟進的策略,這也反映了兩種媒體在辦刊機制上的差異。由于新媒體融合帶來的思維轉換、技術變革可能會令部分科技期刊編輯無所適從,甚至產生抗拒心理。因此,如何在編輯部內部統一思想,進而學習如何快速應用各種新媒體平臺成為諸多編輯部當前重要的議題[9],除此之外,科技期刊編輯更需要培養進行信息篩選、整合、轉化的綜合能力[10]。
2.2 加強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的進步,媒體行業也從“光與電”時代進入了“數與網”時代。傳統媒體比新媒體雖然有一定優勢,如報道內容的采集加工生產等;但其劣勢更加凸顯,比如對新技術的應用反應不夠及時則是其最大的劣勢[11],并且其生產內容受到傳播渠道短板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因此,謀求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的同時發展,并加快技術創新、加強新技術與傳統信息內容的相結合,是傳統媒體走向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實際上,在信息網絡技術更新換代周期日漸縮短的情況下,只要緊跟技術前沿變化做出適當的轉型調整,傳統媒體必定能打開全新的傳播局面。
當前,科技期刊的辦刊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而愈發豐富、先進,進一步推動了信息的快速高效傳播。例如,與傳統的出版形式相比較,在網絡信息化基礎上使用的存取技術具有更多的優勢,如作者投稿更加便捷、出版快捷且費用少,且能刊載和傳送傳統媒體所不能承載的大量數據信息,對文獻等相關信息的檢索也更加方便等[12]。因此,在財力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們要自覺學習掌握任何有利于提高編輯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技術,并將學習到的技術應用到辦刊實踐中,讓辦刊過程中的信息采集、處理、交流與傳播等環節更加高效、便捷。
科技期刊只有積極主動去適應新形勢和新變化,借助新技術的力量走出差異化發展的道路,才能在傳播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環境下謀生存、求發展,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并進一步有效提升用戶的體驗度。當前,新技術的出現方興未艾,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周期也進一步縮短,如在4G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5G技術也即將研發面世,且隨著可折疊顯示器、可穿戴設備的推出,也給信息傳播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新變革。綜上所述,科技期刊必須緊跟最新科技發展,借助新技術新應用的力量,引領并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2.3 堅持內容創新
一直以來,內容為王都是媒體行業不變的生存法則之一,但很多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理解僅停留在媒介的新媒體化層面,即只是將傳統的內容進行簡單包裝,并豐富形式后通過新媒介進行傳播,而核心內容并沒有發生改變,依舊是換湯不換藥。
傳統媒體無論進行何種變革創新,都不能忘記內容才是決定自身能否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和關鍵所在,這個也被新華社李從軍社長放在傳媒發展的七個必要要素的首位,也凸顯了“內容為王”的重要性。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正確的方向和輿論導向的指引下,以內容為根本,打造內容優勢,從而奠定發展優勢。
隨著各種微內容、微信息的跨平臺高速流動,“微傳播”成為新興媒體傳播的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傳統媒體要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就必須多在“微”字上下功夫,多編輯短小、鮮活、吸引力強的微信息,同時還要善于運用微博、微信等傳播平臺,形成即時采集、發稿的報道機制,搶占傳播
先機[13]。
因此,科技期刊采編人員應樹立精耕細作、簡約精編的理念,注重對科研熱點與時事新聞的選擇和整合,為用戶提供有吸引力或實用性較強的內容,甚至邀請專家或權威人士結合熱點推出獨家的言論。比如《中華醫學雜志》在相關醫學節日的節點(如全國愛牙日、全國愛眼日),推送與節日相應的主題文章(內容經過精心的編排制作)給用戶,搶占微信用戶。
相比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的產品形態和傳播形式要更加多樣化,所以能夠生產出新媒體產品是解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首要問題。
2.4 傳播體系創新
傳統科技期刊的傳播途徑較少,目前大多期刊除了傳統的紙質版期刊郵局發行,就只有期刊數據庫的電子版期刊發行[14]。存在發行途徑受眾少、時效差、傳播不具主動性等缺點。因此,補充新的傳播途徑,提高傳播的有效性,成為科技期刊提高影響力的關鍵[15]。
從當年的個人博客,到后來興起的微博和微信,科技期刊必須緊緊把握新媒體的潮流,在新生事物產生的過程當中要學習和開拓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人有我有,緊跟潮流,接著要做到有了就用,用出特色和精彩。
進入“微傳播”時代,科技期刊傳播體系的創新也勢在必行。《中華檢驗醫學雜志》利用微信平臺,采用“小雜志”給用戶推送趣味性內容,比如有“讀者來信”選編、“歷史上的今天”等,提高用戶閱讀的積極性。一些專業內容還包括翻譯Science、Nature等知名期刊與檢驗醫學相關的最新摘要報道,獲得了用戶的歡迎。因此,期刊編輯應學習和剖析用戶需求,在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各種功能增加用戶的關注度和黏性。
3 結束語
創新,是推動一切事業發展的源動力。面對新媒體的挑戰,科技期刊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以創新為動力,積極主動迎接挑戰,而不是抱陳守舊,固守原有陣地杜絕改變,或只是在形式上注冊域名、開通微博、申請公眾號,而忽略了實質上的創新改革,最終導致錯失機遇。
對科技期刊來說,實現融合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亟須解決。然而,面對裂變式發展的新媒體,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提升影響力,在眾多的媒體中脫穎而出,是所有科技期刊都必須直面的轉型思考。也許,不積“創新”之跬步,無以至“融合”之千里。
參考文獻
[1]奎因,費拉克.媒介融合[M].任錦鸞,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126-127.
[2]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J].黨建,2014(5):9-12.
[3]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等.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4-68.
[4]夏虹.“三網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5]王峰.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的一些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4(5):50-53.
[6]詹新惠.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博弈中融合[J].青年記者,2014(5):30-33.
[7]楊娟.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8]郭雨梅,郭曉亮,吉海濤,等.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創新之路[J].編輯學報,2014,26(6):521-525.
[9]馮纓,游蘇寧.傳統醫學期刊與新媒體徽博共贏發展[J].編輯學報,2012,24(3):269-271.
[10]張衛民,丁濱,孟慶義.“微”時代,醫學編輯工作的“微”轉變[J].科技與出版,2013(7):108-110.
[11]孫喜佳,周曉穎.媒體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思索[J].天津科技,2014,41(9):78-80.
[12]周白瑜,段春波,于普林.科技期刊在媒體融合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編輯之友,2013(4):35-37.
[13]宋啟凡.全媒體出版實踐在科技期刊領域的應用[J].出版參考,2015(3):41-42.
[14]何希.微信與傳統媒體的合作共贏之路[J].數字化用戶,2013(15):245-247.
[15]陳曉華.傳統報紙使用微信新媒體的現狀及問題研究[J].新聞傳播,2013(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