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洋
摘 要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播媒介與傳播形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當前社會中,人們可以自由地通過微博、微信、電子郵件等各種渠道接觸和獲取信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也涌現出許多新媒體,廣大群眾和社會也正式進入到新舊媒體共存的全媒體時代當中。文章通過對全媒體的定義及特征進行簡要概述,重點圍繞全媒體視角下的新聞攝影圖片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全媒體;新聞;攝影圖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4-0144-02
新聞攝影圖片能夠以一種靜態的方式形象生動、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現場的情況,再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能夠幫助廣大受眾者在短時間內迅速了解新聞事實,這與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速度相符合。在全媒體下新聞攝影圖片的傳播途徑和影響范圍得以進一步擴大,同時結合先進的媒體技術也實現從單一靜態的形式向聲音、圖片、文字相結合的動態形式轉變,大大滿足了人們對新聞攝影圖片方面的需求。但在此過程中也衍生出許多問題,本文將立足于全媒體視角,重點研究新聞攝影圖片。
1 全媒體的簡要概述
1.1 具體定義
全媒體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美國一家家政公司提出,用于傳播自身的家政服務與產品,后期在信息傳播的發展浪潮下全媒體的應用領域逐步延伸至大眾傳媒方面。雖然目前全媒體尚未形成準確統一的定義,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全媒體可以被看作是新媒介與傳統媒介相互融合下的產物,但此種融合并非簡單地將新媒介與舊媒介進行疊加,而是通過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以及其他現代先進技術完成的一場深度融合,在文字、圖像以及影音視頻等表現手段之上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譬如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進行有機融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更大的信息傳播平臺,兼容各種媒體手段。在全媒體環境下人們可以從不同的媒體形式當中全方位地獲得信息內容,進一步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1]。
1.2 實際特征
全媒體主要有融合性、系統性以及開放性這三大特征。其中融合性指的就是全媒體通過將不同內容、媒介形式以及技術平臺等相互融合后,變成一個集傳播技術與內容、傳播渠道與營銷于一身集合體。而系統性則指的是全媒體按照規范有序的形式進行組合,而非徹底摒棄傳統單一的新聞報答模式;開放性指的就是全媒體“多點對多點”的傳播形式,也就是說在全媒體下信息內容和渠道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
2 全媒體視角下的新聞攝影圖片特點
2.1 圖片數量迅速增多
在全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圖片無論是在傳播技術還是方式上均發生了相應變化。其中新聞攝影圖片的傳播數量和傳播速度急劇上升,在互聯網的強勢介入下新聞事件在發生后的10分鐘之內便會出現相關新聞照片,人們能夠掌握第一手的新聞資料,及時傳播也成為全媒體下新聞攝影圖片的一大特征。但與此同時,隨著新聞攝影圖片的迅速增多,圖片質量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雖然人們能夠隨時利用身邊的設備拍攝大量的新聞攝影圖片并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實時上傳,但實際許多的圖片其構圖、光影、角度甚至清晰度等均處于低水準,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能被稱之為新聞攝影圖片[2]。還有一部分傳播者尚未脫離低級趣味發布一些虛假的新聞攝影圖片,譬如說“華南虎事件”等,嚴重影響了新聞攝影圖片的真實性。
2.2 圖片傳輸更加自由
在全媒體時代下,媒體之間、傳播者與受眾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傳統媒體當中受眾者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即只能夠單方面的接收由媒體通過事先設定好的議程傳播的圖片信息等,而全媒體下受眾者除了能夠接收各種媒體提供的信息之外,還能夠利用互聯網、虛擬論壇等社交軟件自由發布對信息和圖片的想法、評論、意見等內容,尤其是對于某些存在爭議的新聞圖片甚至能夠引起較大的輿論爭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媒體使得受眾也成為新聞攝影圖片的傳播者,譬如說在前不久的意大利地震當中,正式通過社會民眾的鏡頭和拍攝照片使得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災情,盡管大多數民眾并未接受過專業系統的訓練,其拍攝的新聞圖片也遠遠無法達到專業的攝影水平,但此時其已經具備了生產新聞攝影圖片的身份。
2.3 圖片使用得以細分
不同的受眾對新聞圖片的需求以及閱讀興趣等方面的表現也大相徑庭,因此在全媒體時代中,信息的傳播方式由粗放式的大眾傳播逐漸轉變至集約式的分眾傳播,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媒體需要自負盈虧,因而廣大媒體為了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優勢,也更加趨向于向某一領域進行深度發展,即呈現出專業化、小眾化的發展趨勢。譬如說在當前的新浪網新聞圖片頻道當中,已經被細化分為體育、新聞、娛樂、音樂等大大小小將近20個子欄目,并且在每一個子欄當中都配有相應的圖片。例如在娛樂欄目當中,放置了大量娛樂明星、影視新聞的報道圖片,更加貼合關注娛樂活動的受眾需求。而只有深入了解受眾對新聞攝影圖片的真實閱讀興趣,才能有效提升圖片傳播的針對性,更加吸引讀者,幫助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3]。
2.4 實現圖聲有機結合
在傳統媒體當中新聞攝影圖片只由圖片和文字構成,而此種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讀者迅速了解圖片內容和新聞信息,因此長期以來一種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與認同。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攝影圖片也開始發生相應變化。首先在原本靜態的圖片當中可以融入聲音,也就是說新聞攝影圖片將同期現場的聲音、旁白解說等聲音與圖片進行融合,使之變為有聲幻燈片,從而令新聞攝影圖片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特別是隨著近幾年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不僅大大增強了新聞圖片的清晰度,同時借助各種虛擬效果也能夠對新聞攝影圖片的不足進行有效補充。比如說利用這一技術可以瞬間還原爆炸前的場景等,使得人們可以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新聞現場的情況,而此種新穎化、立體化的新聞傳播模式也得到了廣大受眾尤其是網民的喜愛。
2.5 拷問社會道德底線
新聞攝影圖片具有強烈的可視性與形象性,能夠更加直觀地向人們介紹和展示新聞現場情況,但其與真正動態的新聞傳播模式譬如電視等還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新聞攝影圖片中的靜態畫面又能夠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而這也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圖片的傳播效果[4]。在新媒體當中受眾能夠在信息傳播當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其可以靈活自由的運用各種各樣的自媒體途徑表達自己對于新聞攝影圖片的理解與看法,進而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這也意味著新聞攝影圖片在全媒體當中逐漸呈現出深度傳播趨勢,然而隨著帶有爭議的新聞攝影圖片傳播數量的持續增多,也在一次次沖擊和刷新社會的道德底線。比方說之前在互聯網當中曝光了一組醫生在手術室中的百態圖,有的醫生正在做手術,而有的醫生癱倒在地,還有的醫生對著鏡頭擺出“V”字手勢,該組照片一經流出瞬間在網絡當中引起了廣泛爭議。許多人認為手術室作為神圣之地不僅不應該拍照,同時人們對醫生的專業性和職業態度也產生質疑,甚至有部分網民“人肉”出圖片中醫生的個人信息并對其進行強烈抨擊,然而事實上新聞攝影圖片的記者透出,圖片中的醫務人員剛剛經歷了一場超過10個小時的手術,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醫務人員身體疲憊但仍然覺得非常高興,在經過其同意之后記者用鏡頭記錄下這一時刻。圖片本身并不存在造假行為,但卻依然引起了強烈爭議,正是由于新聞攝影圖片的深度傳播,使之對社會道德底線形成考量,而這也在提示著人們務必要守護住道德底線。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全媒體時代下,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攝像機等移動設備加入拍攝大軍當中,使得新聞攝影圖片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同時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圖片的傳輸速度、傳播方式也變得更快更自由;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逐漸關心新聞攝影圖片的用途,對涉及道德底線的圖片予以抨擊和抵制。在與現代媒體技術的融合之下,新聞攝影圖片也得到了全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敬杰,韓瑋琳.數字媒體時代的“真實性”拷問:新聞攝影記者與新聞圖片生產[J].編輯之友,2015(9):90-94.
[2]劉曉慧,張夢茹,何其芳.基于新媒體視角下的新聞攝影發展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05-109.
[3]朱守先,譚靜.媒介融合視角下的新聞攝影圖片變革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33-34.
[4]周曉琴,明慶忠,劉宏芳.全媒體視角下的新聞攝影圖片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