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仟
【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設置懸念,應適時展示,并應引導學生及時積累總結,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到快樂,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有效閱讀 懸念 展示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52-01
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中可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掌握寫作技巧,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初中生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到快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養成,也為語文高效課堂有效落實奠定基礎。
一、設置懸念,激發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內部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將學生內部學習動力激活,才能讓他們自覺主動地閱讀、思考、積累、體驗,并在閱讀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設置懸念可以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閱讀活動開展。
在教學《我的老師》(海倫·凱勒)一文時,筆者先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美國孩子小時候因患病而失明,后來病情惡化,又導致聽力下降直至完全喪失,嘴巴不會說話,就是這樣一個嚴重殘疾的人,竟然靠著驚人毅力頑強學習,最終成為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講到這兒,學生感到非常驚訝,筆者順勢引導:“同學們一定想知道她是怎么學習的,又是怎樣成功的吧!那就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課文《我的老師》一文吧!”學生閱讀興趣高漲,學習情況良好。在本課學習結束時,筆者再次引導學生:“我們與海倫·凱勒相比,都有明亮的眼睛、靈巧的嘴巴和健康的耳朵,我們是無比幸福的,你知道海倫·凱勒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嗎?她最希望上天能給她三天的光明,僅僅三天就知足了,同學們,想一想這三天里能做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她的另一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本節課,筆者先用身體嚴重殘疾的孩子卻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吸引學生,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就有了閱讀的動機。學完本課內容后,筆者再用海倫·凱勒只想要三天光明的想法又一次設置懸念,激發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的欲望,巧妙完成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過渡延伸。
二、適時展示,體驗閱讀的愉悅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實際,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盡情地展示自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演講比賽、黑板報設計、讀書征文比賽、好句大家享等活動,讓學生展示閱讀中的收獲與感悟,并從中感受到樂趣,促進興趣的提升及閱讀活動的開展。
在《講故事,評故事》口語交際課上,筆者開展“收獲閱讀的快樂”主題活動,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將閱讀中的感悟展現出來,可以講述對課內知識的理解與感悟,也可以講述與品析課外名著,還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一名學生現場朗誦了《觀滄海》一詩,對其中的“日月之星,若出其中”一句進行分析,指出這一句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還聯系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詩句,指出這些詩句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懷。
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在學習中的體會盡情展示,從而增強信心,生發動力,調動閱讀的積極性。
三、積累總結,注重方法的歸納
科學的閱讀方法對提高閱讀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技巧的歸納,促使學生掌握瀏覽法、精讀法、摘錄批注法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果。
在《故鄉》一文的閱讀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對“我”和小伙伴們月下歸航一節進行精心閱讀,學習其中描寫景物的手法,如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景、通過寫人物內心活動烘托景物、景物的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等,在精讀中分析、揣摩其中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俗語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動筆習慣,將優美的語句摘抄下來,也可以進行相應的批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從中產生新的觀點。如在閱讀《我愛這土地》(艾青)一文時,筆者讓學生對“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句進行摘錄或批注,讓學生加深理解,也為寫作積累素材。
讀書使人聰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注重閱讀方法的積累,并積極主動地進行個性化閱讀探究,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閱讀中讀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