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責任審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類型,在界定國有企業領導人權利與義務,加強領導干部的管理與監督、促進反腐倡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現行的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為離任審計和任中審計,但這兩種審計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的作用。本文試圖從經責審計的意義、現行模式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兩種現行模式,探究一種新型經責審計模式、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責任 審計模式
一、經濟責任審計的意義
(一)有利于企業發展
在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中,要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與經營成果進行量化與評價,這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運行質量、改善企業管理運行、提高企業經濟性效益與經營性成果,在提高國有資本與資產的運行效率,優化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結構、加強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方面將會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有益于全方位、系統化地考核領導干部
經濟責任審計在明確國有企業領導人權利與義務,加強領導干部的管理與監督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任期內的責任義務、重大決策、業績和個人廉潔等情況給予系統化評價,也為科學、全面地考核領導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有利于促進反腐倡廉
經濟責任審計能夠有效監督領導干部的工作情況,及時發現腐敗或違法違規現象和行為。經濟責任審計加強了領導干部權力運用的制約與監督,揭露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促進反腐倡廉和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現行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經濟責任審計的模式
1.離任審計。是指在領導干部任期屆滿時,對其整個任職期間所承擔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的審查、鑒證和總體評價活動。即審計人員在被審計領導干部已退、調離或提升的情況下,運用綜合系統的審計方法對被審計領導干部任期中的財務責任、管理責任和法紀責任進行審計。
2.任中審計。是指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所承擔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審查、鑒證和總體評價活動。相對于離任審計而言,任中審計最大的特點就是被審計領導干部依舊在現任職位,并未有離職等職位變動情況。
(二)現行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存在的問題
1.離任審計存在的問題。一是審計過程流于形式。在干部已經任命的情況下再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形成了事實上的走過場。首先,在經濟責任審計尚未進行的情況下,被審計對象就已經任命到新的職位中,給人“走過場”和“馬后炮”的感覺。其次,由于干部任命已經下達,再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結論無論好壞,對考核升遷并沒有任何影響,除非是在審計中發現此領導干部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一般性的問題,則形成得過且過的現象。二是被審計單位配合度低。審計是一項雙邊活動,不僅僅是審計單位的獨角戲,更需要被審計單位的積極配合,特別是經濟責任審計還需要當事人的配合。在離任審計中,被審計的領導干部已退、已調離或已提升,想配合審計工作也很難。現任領導則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新官不翻舊賬。因此往往會出現被審單位不積極配合現象,被審單位人員互相扯皮、推諉,致使審計人員不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無法充分取得審計證據,給審計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和風險,影響了審計質量與審計結果。
2.任中審計存在的問題。一是審計獨立性受到威脅。一方面,任中審計往往會觸及到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直接利益,被審計領導干部會抱有抵觸心理,可能會運用自己的權力而影響審計獨立性。另一方面,對于被審單位員工來說,被審領導干部依然具有很高的權威和決策力,在此情況下,往往出現畏懼被審領導干部權威而不敢說出實情,另外被審計領導人完全可以要求員工配合自己而影響審計證據的獲取,任中審計中領導權威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審計的獨立性。
三、干部任免中的經濟責任審計新模式
(一)新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的提出
針對上述先審后離和任中審計兩種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存在的不足與缺陷,筆者提出一種新型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即“先離任—口頭任免—再審計—正式任免”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即黨委組織部門對即將調任的領導干部先進行口頭宣布上任,等待審計結束后,根據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再正式書面任命。
(二)新模式與現行兩種模式相比的優點
1.提高審計權威。在“先離—口頭任免—再審—正式任免”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中,審計結果成為被審計領導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據,如果沒有審計結果,任免依據就不存在,就沒辦法對領導干部進行正式任免。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干部任免中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審計權威性提高,審計的作用得以凸顯,審計過程得以重視,改變了傳統的經濟責任審計的形式主義與馬后炮現象。
2.被審計單位配合度提高。在“先離—口頭任免—再審—正式任免”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中,如果沒有審計結果,就沒辦法對領導干部進行正式任免。被審計的領導干部就會一直在臨時的崗位上工作,臨時崗位的工作并不是長久之計,被審計的領導干部也會積極配合審計工作,另外,被審計單位的現任領導人為了了解上任領導干部以前的工作具體內容及相應的業績,會讓被審單位積極配合審計工作,有了被審單位相關人員的配合,審計人員便容易取得審計證據,審計質量與效果也更加明顯。
(三)新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新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可能面臨的問題。一是審計任務重。首先,在經濟責任審計中,要對被審計的領導干部整個任期進行審查,時間跨度很長,需要審計項目繁多,加重了審計任務。其次每年被調離、提升或退休的領導干部數不勝數,在“先離—口頭任免—再審—正式任免”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中,審計結果成為被審計領導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據,那么每位職位變動的領導干部都需接受審計,審計對象太多,審計任務變重。二是審計人員缺乏。一方面,政府審計人員的編制很少,負責經濟責任審計的編制更少,致經濟責任審計部門人手不夠,基本審計任務難以完成,何況擴大審計范圍深入審計,這就影響了離任審計質量和審計成果。
2.對新經責審計模式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一是對于審計任務重的問題,不管是以前的先離后審模式和任中審計模式,還是筆者所提的新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對審計對象的全覆蓋審計都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審計部門應該抓住重點對象,深入審計,每年選取數個有代表性或者隨機抽取需要審計領導干部進行重點審計。二是面對審計人員缺乏的問題,最根本的應該改善國家審計人員編制問題,增加經濟責任審計相應崗位的編制,其次,國家審計應該打破地域、級別、部門等限制,實行聯合審計,審計署、審計廳和地方審計局以及不同審計部門之間可以互相借調審計人員,另外也可以聘請中介服務和其他相關專家協助審計。
作者簡介:陳青青(1991-),女,漢族,江蘇沭陽人,就讀于南京審計大學,研究方向:政府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