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我國財政部在2014年1月發布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本文闡述了新準則下公允價值的內涵,并以實例說明了如何具體應用,然后針對推進新準則在應用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和配套措施。通過本文,希望對我國公允價值準則的后續完善和進一步推廣和應用能有所貢獻。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 計量
一、現行準則下公允價值內涵
(一)對現行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理解
新準則中,公允價值是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
在新準則中,增加了計量日的概念,與舊準則相比,具體規定了時間,突出了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的選擇和使用權利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市場參與者,公允價值計量中要求的市場參與者彼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即通過判斷是否屬于關聯方關系來確定。市場參與者還應該能夠對市場上的信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可以獲得正常的公開的信息。
(二)公允價值計量框架
1.公允價值初始計量。公允價值獲得并保證其可靠,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完全競爭的、理想化的市場條件下獲得的最優,也就是參與交易的各方獲得的信息是對稱的,他們可以對要取得的價格能夠公開查詢,到實際交易時,能夠將各種風險因素充分權衡。
2.估值技術。新準則中三種主要的估值方法:一般采用市場法時,對市場的活躍程度和公開性要求比較高,主要是利用當前市場上的可比的資產或負債的交易價格進行技術上的處理之后得出的。成本法就是通過計算再建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得出。收益法,要求可以很好地預計該資產或負債的未來收益。也有需要幾種方法交叉或結合使用的情況。
3.公允價值的計量層次。輸入值有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的輸入值,是在計量日,企業在活躍市場找到的,與被估值對象相同的對象的一個報價,應該注意此價格沒有被人為地干預或者調整過。第二層級,就是找到與估值對象類似的市場,參照這個市價確定。第三層級,即無法通過第一層級和第二層級所述的情況確定輸入值,就應該按照折現率將未來現金流量處理得出。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應用
(一)非金融資產
1.非金融資產的最佳用途。最佳用途,是資產評估行業在對機器設備等非金融資產等評估時,專門所應用的描述概念。企業在判斷最佳用途時應該衡量該資產在用作此種用途時,是否符合法律和相關規章的規定,是不是真的具有可行性,財務上的處理是否可行。
2.非金融資產的估值前提。企業在以公允價值計量非金融資產之前,應該先判斷該金融資產是單獨使用的,還是與其他資產或負債組合使用,一是單獨使用的:A公司的某設備單獨使用下就可達到最佳用途,A公司將該設備出售給B公司,B公司也是把該設備單獨使用,此時的交易價格就是該設備的公允價值。二是與其他資產或負債組合使用:A公司的一設備是該公司一條生產線上的一部分,該設備只有在與該生產線上的其他設備組合使用時才可以達到最佳用途。A將其出售給擁有相同生產線的B公司,此時的交易價格即為該資產的公允價值。
(二)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
1.用于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如果能夠僅僅通過尋找同樣或者相似市場,并且從中獲得可觀察市場報價,那么企業就應當把這個報價作為確定最終公允價值的參考和基本依據。對被其他方作為資產持有的負債或企業自身權益工具,也應以資產活躍市場的市場報價作為公允價值;假如不能獲得市場報價,應考慮下一層級得輸入值的采信,如果上述可觀察價格都不存在,企業應使用收益法、市場法等估值技術。
2.不履約風險。在公司的債務的公允價值計量中,應考慮不履行的風險。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負債時,應該將其信用狀況等對負債義務履行造成影響的因素列入考慮的范圍。具體實際應用中應該根據情況,周密考慮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
3.金融負債若可隨時要求償還的情況。此種情況下的公允價值,應該高于債權人要求償還時的所要付出的金額,通常這個金額是通過計算可以要求出償還的第一天起約定償還數額折現即可。那么,在計量這種金融負債的市場價格時,其數額不能低于應該償還給客戶數額。否則,就會低估了實際持有的負債數量,反而產生了利得,這種明顯偏離了該負債的實際價值,失去了計量的意義。
(三)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可抵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
企業持有該種資產或負債時,不會匆忙地出售或者假手于他人,試圖規避或減少風險損失。最常見的應對方式,會根據其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或者確定情況下的信用風險的凈敞口來規避或分散這些風險。此時,在當前市場條件下,應該用讓渡該暴露在風險中的資產所獲得的價格,或者轉移其所應承擔的價格,作為計量的基礎。
三、新準則在應用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一)完善并推廣資產評估的應用
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性很容易被操縱和誤導,產生會計計量錯誤,根據現行準則對上市公司的規定,通過公允價值反映的項目中,對于數額重大或者對于報表使用者十分重要的信息,應該專門聘請資產評估機構進行獨立的評估。注冊資產評估師作為第三方評估者,職業道德對獨立性的要求和行業規范,使得出的公允價值更加準確和可信。
(二)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培育活躍的市場經濟環境
我國市場參與者之間,地位不平等,獲得的信息也參差不齊,從而導致了交易價格的差別很大,不能有效體現公允價值,掩蓋了資產或負債在當前市場上應有的真實價值。我國應該著力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采取嚴格的法律規章制度,不斷規范現有市場,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增強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從而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新準則的實施和應用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
(三)不斷補充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細則
第39號準則為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規范和標準,但是新準則在一些部分的表述過于概括,有關具體操作層面的技術性問題沒有給出具體的規定和操作標準,例如:沒有對活躍市場進行明確地定義;輸入值應怎樣獲取。財政部應該對準則的細則進行補充、完善和修訂,同時可以編制結合具體案例編制應用指南,使新準則更具實際操作性和規范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曹中慧.關于《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的思考[J].企業研究,2014,450(12):81~82.
[2]紀曉明.新會計準則下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沈陽大學,2009.
[3]葉楓.新階段下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4]Hilton A.S.P.C.Obrien 2009.Inco Ltd:Market Value Fair Value and Management Discretion.Joum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7(1):17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