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近十年來的藥品招標采購制度實施效果可以發現,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使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醫藥腐敗,藥品價格過高的問題依然未得到有效地解決。我國藥品招標采購制度存在很多缺陷,本文運用博弈論、信息不對稱等理論分析問題的根源,建立模型探索導致藥價虛高的機理,從而找到解決藥價虛高的根本解決辦法,最后提出完善藥品招標采購制度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藥品招標采購 尋租 以價定論
一、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義:近年來,為了限制藥品價格,國家采取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方式期望通過引入競爭來提高藥品采購透明度,有效降低藥品的價格,減輕社會負擔。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人,該制度從試行,到2016年已實施了17年,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滋生了一些問題。招標采購制度中,過度的強調藥品的低價中標原則,使得一些企業入不敷出,便會設法與醫療機構在集中招標的制度安排下達成新的利益均衡,使得一些地方出現了中標藥品價格高于批發價數倍的現象,嚴重違背了招標制度的初衷。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藥品招標采購制度的特點,發現制度缺陷,從而找到藥品虛高的真正原因,對于規范藥品流通秩序和有效降低藥價,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藥品招標采購的制度設計與特點
(一)采購主體與招標主體相分離
招標采購本是一個名詞,然而由于我國藥品招標采購是由不同的參與主體構成,“招標”不等于“采購”。招標主體是衛生主管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參與,采購主體是醫療機構。兩個部門對藥品是否能夠進入醫院成為醫院的藥品供應商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藥品的價格。由于醫院享有品種使用選擇權,因此導致不采用中標品種、使用中標價格高的藥品、二次招標等問題普遍存在。藥品招標采購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招標采購,準確地說,只是供應商的遴選。這無疑增加了藥品招標采購的環節。
(二)藥品加成率管制政策
政府通過管制公立醫院的藥品加價率來管制其藥品的零售價,包括順價加價、零差率和差別加價等政策。就會導致,公立醫院藥品采購價越高,獲利越多。在藥品加成率管制政策的激勵下,醫生多開藥、開貴藥就能讓醫院獲得更多的額外收入,因此,醫療機構更自然傾向于使用中標價高的藥品,還從一定程度上致使醫生收受回扣現象越發嚴重。
(三)手續繁瑣加重了招標的成本
招標人在交納了投標保證金、進場費、檢驗費用、標書費、中標服務費、專家評審費等多種費用之后,才有資格參加競標。據介紹,一些競標的企業競標過程中,平均每年的競標花費50多萬。藥品招標過程中,企業必須提供相關的許可證等十多種資料。繁瑣的手續,一方面增加藥品成本,一方面增加企業的工作對象,交易成本上升。招標采購的成本過大也限制了一些中小企業的進入行為,使得競標者的人數減少,不利于競爭,為尋租帶來了便利。
三、藥品價格過高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
1.招標機構與投標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盡管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招標方法但招標過程都面臨著藥品招標代理人與投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國藥品招標主體一般為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第三方招標公司,并不比醫療機構更了解投標方的藥品的性價比。
2.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醫療機構是藥品的主要采購主體。醫療服務具有的專業性特征是不可更改的。沒有合理的傳導機制,就無法解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醫療機構的“尋租”傾向。患者只能通過醫療機構了解藥品的信息,對于一些新藥的使用上,更是一無所知,因此患者總是被動的接受價格高昂的藥品。
(二)委托代理
1.委托代理關系錯位。在醫療保險水平較低的國情下,患者對藥品費用變化特別敏感,為了提高效率,減少信息的不對稱,藥品費用支付方需要委托比自己更具有信息優勢的中介,因此最需要代理的是患者,然而目前藥品招標采購是為“醫療機構”進行代理。這種代理關系導致招標代理中介不可能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與藥品招標采購制度的設定的目標相違背。
2.多重委托代理關系。藥品招標采購中委托代理關系涉及納稅人、政府、招標單位即醫療機構、采購代理機構的經辦人、采購監督人員等多方主體。政府和人民作為招標采購的委托人,醫療機構作為代理人,在接受政府的委托后,又要依據不同的事項分別委托給不同的主體,如:向采購經辦人委托采購預算的編制和采購事項;向監督人員委托采購活動的監督檢查。從而形成政府部門—醫療機構、醫療機構—招標采購經辦人、政府部門—監督人員之間的多重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的層級較多且復雜,加大了尋租的空間。
(三)不完全契約
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雙方只是簽了定價合同而并沒有明確采購數量。因此,大部分醫療機構以此為由進一步向企業要求“讓利”。目前,很多地方的醫療機構基本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付款,回款時間大多在90天甚至半年以上,這對于藥品配送企業的資金鏈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醫藥配送企業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不敢向醫療機構索取違約金,更不敢向法院維權訴訟。
四、對完善我國藥品招標采購制度的建議與思考
(一)推動信息化建設,加大藥品采購信息公開的力度
首先是平臺化運作,實現資源跨界整合、信息跨界交互。建立全國范圍內居民健康信息檔案,并實現各地區、各級醫院之間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最好能了解患者的用藥評價。藥品的成分應該透明化,加強信息的交互。
(二)嚴格審核招標機構的職業資質
招投標的利益傾向太偏向于醫療機構,因此偏離了招標采購的初衷,因此應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招標機構,并且招標機構自身要對藥品有很好的了解,評標評委的總體知識水平和主觀傾向會嚴重制約評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三)減少競標門檻,降低成本
復雜的招標環節以及過高的投標費用,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使得競標的企業數量過少,不利于競爭機制的有效發揮,加重企業負擔,容易導致權利尋租的發生。因此,招標單位要簡化招標采購程序和相關手續,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投標單位收取或者是變相收取不合理費用,減輕投標企業的負擔。
(四)中標價格以及中標后定價
中標標準應該一切都是要以藥品的質量可靠為前提,在評標環節中,取消低報價與直接中標相聯系的相關規定,削弱價格因素的比重同時,增強質量因素的比重,對于改善“以價定論”將會效果顯著。
另一方面應全面實行藥品零差率政策,使醫生的收入和藥品銷售不再掛鉤,營造一個藥品購銷中公平的競爭環境,最終使質優價廉的藥品脫穎而出。而且定價最好結合利益相關者都參與,保險機構代表,民眾代表,都參與的方式。
(五)加大對違規行為的稽查力度
一方面對于制藥企業變相生產同等藥效的新藥應出臺相關處罰措施,另一方面監督落實醫療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之間對于中標藥品采購合同的履行,對于中標后不履行合同的藥品企業應按合同法進行相關處理,加大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作者簡介:鄒馨(1992-),女,蒙古族,河南平頂山人,遼寧大學碩士生在讀,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