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鍇
民族音樂是產自民間,流傳于民間,表現民間生產、生活的歌曲或樂曲。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情況分析,探究民族音樂在群眾中推廣與普及的途徑。
民族音樂指的是幾千年來,被中華各族人民不斷創造且世代流傳,他們審美取向相一致的喜聞樂見的傳統音樂、創作音樂、民間音樂作品,它包括各個民族和地域的各種說唱、民間音樂、歌唱舞蹈、器樂曲目以及戲曲等音樂內容。
一、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音樂伴隨著華夏文明的推進不斷發展。例如遠在夏商周時期,我國文獻就有關于音樂的記載“歌曰,侯人兮猗”。隨著奴隸制度的確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為了協調人與自然及其他氏族公社之間的矛盾,逐漸形成了祭祀樂舞,以祈求生活順遂平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奴隸制度的崩潰以及封建制度的建立,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樣,關于琴瑟、禮樂的文獻記載也枚不勝舉。當然,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是與政府的重視分不開的,如西周時期國家建立了大司樂,漢代成立了樂府以及唐代的梨園、教坊等,這些政府設置的音樂機構既反應了統治者對音樂的重視,也促進了民族音樂的盛行。
近現代,隨著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許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也隨之誕生,例如《二泉映月》《漁舟唱晚》《百鳥朝鳳》《步步高》《茉莉花》等,這些經典的民族音樂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的藝術形式。但是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流行音樂的興起,使民族音樂在民眾中的影響程度逐漸下降,民族音樂的創作、普及、推廣也呈現出衰微的態勢。
二、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國內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增多,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在這一背景下,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地沖擊。首先,從市場選擇上來看。由于市場上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金屬音樂、說唱音樂等多種音樂形式并存,人們的選擇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但這卻壓縮了民族音樂的選擇空間,致使一場質量上乘的民族音樂演唱會門可羅雀,而一場流行音樂演唱會卻一票難求,這種在市場選擇下凸顯出的劣勢是目前我國傳統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其次,民族音樂創作不盡人意。由于民族音樂的衰落,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創作人為求生機,從這一行業中流出轉戰其他音樂領域,同時由于民族音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下降,其創作內容難以引起現代消費者的情感共鳴,致使整個民族音樂的創作在兼顧市場與藝術的平衡中陷入兩難。最后,民族音樂缺乏必要的普及措施。目前,我國民族音樂幾乎只存在于教育領域,由一些專業研究民族音樂的專家學者將對民族音樂的感悟傳授給學生,很少考慮如何實現民族音樂在群眾之間的普及,而民族音樂的根本則在于與群眾文化的聯系,這種“陽春白雪”的傳播方式,不僅會限制民族音樂的發展空間,還會使民族音樂成為一種脫離群眾的,高高在上的音樂形式,從而制約其在群眾間的推廣。
三、民族音樂同群眾文化的關系
群眾文化是社會不斷發展、演變的產物。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密切相連。首先,群眾文化是民族音樂的源泉。民族音樂最初的形成,并不是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創造的結果,而是群眾文化形成后,人們基于表達內心情感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雖然到了近現代,民族音樂逐漸走向專業化,但是多數經典的民族音樂都是由創作者在民間采風形成,或者直接由民間藝人創作而成,這種藝術形式來源于群眾,因此能激起最廣泛的群眾情感。其次,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的主要傳播形式。民族音樂來源于不同民族的群眾文化,因此它也是群眾文化最直接的表達渠道,例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經典的陜北民歌,從內容上反映出了陜北地區軍民同心的深厚情感,從唱腔上反映出陜北音樂高亢、遼闊、明麗的音調,從情感上,則體現出陜北人民質樸粗獷的地域性格,把這三方面集中在一起就是陜北群眾文化最直觀、最藝術的表達。最后,民族音樂有利于推動群眾審美文化的發展。審美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群體對美的欣賞、評析、判斷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而民族音樂作為一種來源于群眾文化的藝術形式,其對于提高群眾審美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四、如何實現民族音樂在群眾中的推廣和普及
(一)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教育研究
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提高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群眾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對于民族文化而言,首先我們要在多元化的市場發展背景下,強調民族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然后,通過教育滲透,加強對民族文化與民族音樂的研究,提高青年學生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認識;最后,利用有效的宣傳手段,推動民族文化在群眾中的普及,以確定民族文化在文化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二)重視民族音樂的創作
豐富的民族音樂內容是推動民族音樂宣傳的基礎,我們不能在談到民族音樂推廣的時候,只能想到《二泉映月》《茉莉花》這些曲目。雖然經典的曲目有利于實現音樂推廣,但在人們音樂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現實背景下,豐富民族音樂創作則是滿足群眾音樂需求的基本途徑。在民族音樂創作中我們要秉承開放的態度,善于從流行音樂中吸取優秀創作經驗,拓展民族音樂的創作方式,嘗試不同樂器,不同風格之間的融合,以拓展民族音樂的創作內涵。
(三)創新民族音樂的教育
將民族音樂納入到教育體系中,既體現了國家對民族音樂的重視,也實現了民族音樂發展的專業化。但是目前民族音樂在教育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限制了民族音樂在群眾中的普及與推廣。因此,為突破困境,我們就應在民族音樂教育方面勇于創新,即提高民族音樂教師的文化素養,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文化底蘊;創新民族音樂的教學形式,激發青年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推廣民族音樂的責任感;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深入民間采風,收集民族音樂素材,以深化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增強民族音樂在群眾中的影響。
(四)采取有效的推廣和普及方法
在音樂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實現民族音樂在群眾中的推廣與普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不僅要通過教育的方式,實現民族音樂在青年一代中的傳播,還應采取適當的方法,使民族音樂與群眾之間建立聯系。一是要實現民族音樂運用形式的多樣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民族音樂的運用突破了傳統的演唱形式,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民族音樂應抓住這一機遇,采取靈活的藝術形式,實現在群眾中的普及與推廣。例如電影《百鳥朝鳳》就是民族音樂與影視創作結合的典型,這種新型的運用形式有效地拉近了群眾與民族音樂的距離。二是利用民族音樂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例如舉辦百姓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會或廣場活動,吸引群眾參與欣賞,將民族音樂真正帶到群眾的生活中來。
五、結語
中國音樂絢爛多姿、內容豐富,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情感。雖然目前在眾多音樂形式的沖擊下,民族音樂呈現出一定的發展困境,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民族音樂的價值。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我們只有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音樂藝術精髓,實現民族音樂在群眾中的普及與推廣,才能讓中國民族音樂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包頭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