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
20世紀初以來,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國門大開后,西方強勢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侵略與強權控制,令中國畫面臨極大的危機。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活的現代化,中國畫面臨著創作何去何從的選擇困境。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為當代中國藝術創作指明了方向。本文結合當代中國畫教學的重要性、中國畫創作的現狀,談當代高校的中國畫創作教學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仁不讓”。
2016年10月30日,習總書記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失去了統領中國畫壇的絕對權威,甚至多次面臨絕境,淪落為多元文化中的一個畫種,這似乎是“全球化”歷史發展的規律使然。應該說,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對待中國畫創作教學工作,是近代一百年來國人持續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畫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中國畫教學指明了方向,且中國畫創作教學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應“當仁不讓”。
一、中國畫學習與創作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性
首先,以藝弘道,中國畫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極大發展。《毛詩序》中提到詩的特點時,提倡“發乎情,止乎禮義。”既是詩的重要作用,也是文藝的重要作用。唐代《歷代名畫記》,張彥遠也提出了著名的“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即繪畫的政治功能。民族文化教育對于青少年及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而中國畫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神載體,以藝傳道,是中國畫在當代教育中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其次,中國畫的學習與創作是成就人格氣節的重要途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仁者樂山”,作品的優劣往往與畫家的操守緊密相連,在不斷進益的專業水平與創作思考中,青年學子也在不斷地完善人格修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古代許多文人畫家雖然窮困一生,但卻始終堅守氣節,為后人樹立了人格榜樣。“畫如其人”,鄭思肖、錢選、陳洪綬、惲壽平、龔賢、鄭板橋等都是畫品與人品交相輝映,為后世之典范。
其三,中國畫的學習與創作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傳統的中國畫受道家思想和禪宗的影響,強調個體解放和虛靜無為,順乎天道而寂然坐忘,以“澄懷味象”“解衣般礡”的“暢神”方式追求退隱出世、獨善其身的自由性靈。“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之言既說明了王維的詩畫一體,也說明了王維的畫幽深淡泊,禪機意境盡在其中。中國畫創作中,畫家常常處于物我兩忘的情境,仿佛天人合一,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體現了中國畫的“暢神”功能。
其四,中國畫創作是傳統繪畫語言與技術傳承的重要體現。
二、當代中國畫創作及教學的困境
首先,民族精神與藝術理想的缺失。在當代,青年學子們對文憑、學位及實力技術的追求,超過了對民族精神傳承、藝術理想堅守的熱情,藝術生往往為了文憑而拼搏,父母則動用一切人力與物力,為子女謀求安定的職業與不錯的收入,而至于“國家興亡”,則認為“他人有責”,與己無關。在這種國情之下,高校教育要培養一批有理想、有志氣、有擔當的藝術家十分困難但卻又迫在眉睫。
其次,文化敏感與自覺精神的缺失。中國繪畫一直強調造化與心源、形與神、似與不似等范疇的對立統一關系,其將藝術家個體與自然乃至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藝術觀,是中國繪畫傳統的核心理念。對文化的高度敏感與自覺反應是優秀藝術家應具備的能力,但在看似熱鬧的新式中國畫的創作下,卻缺少對傳統中國畫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反應。如傳統水墨程式的價值體系缺少在當代中國畫家中的傳承,而支離破碎、天馬行空的水墨嘗試,又未能完全融入當代藝術的體系中,形成了傳承與創新的雙重困境。
再次,價值取向的錯亂。經濟條件的改善、信息時代的到來,雖在資源共享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在藝術界卻存在著經濟效益至上,無節操、無道德底線的問題。不少作品為了迎合收藏者的喜好,存在著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在青年學子中也存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傾向。所以,堅守藝術理想,領引健康的藝術風尚已不容遲疑。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引當代的中國畫創作與教學
首先,在創作教學中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設為己任,以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諧社會為為目標,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師,有著以藝化人、育人的重大職責。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鑄就了中華文明獨有的理念、智慧、氣度與神韻,是中國人民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在與自然、外族的不斷沖擊、溝通中,中華民族逐漸積淀了自己的行為方式與價值體系,并不斷豐富、充實,與時俱進。在當代,我們正需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整體價值體系的重要構成,其在美術創作中也處于中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其次,以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新公民為目標,鞭策學生以歷代先賢為榜樣,以畫筆回饋黨和國家的培養,爭做德藝雙馨、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藝術與教育相輔相成,美國政府就在其頒布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明確規定:“藝術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并強調指出藝術與‘教育一詞根本含義的密不可分性。斷言:缺乏基本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張夫也在《當代中國美術教育探議》一文中提出要倡導使人獲得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應把美術教育視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中國畫創作,要如茅盾所倡導的那樣,當如一面鏡子反映生活,又如一把斧頭創造生活,在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的愛國興邦的精神教育,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教會他們學會向生活反映真,發現美,表達善。引導學生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判斷,對琳瑯滿目的各種觀念和主義進行篩選和甄別,讓學生在民族傳統文化學習的基礎上,拓寬視覺藝術新領域,反映當代人對真善美的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都應是中國畫創作新教學中強調的。
再次,在中國畫創作中,協調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既要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不遺余力地繼承,又要有筆墨隨時代的文化敏感,建構符合時代需求,反映時代命脈的美學體系,并呈現在繪畫理念與技法表現中。我國古代圣賢創造了絹本、帛本、宣紙本,發明了毛筆、發現了天然顏料和墨,并創造了一整套完美的繪畫形式和方法,但隨著時代、科技的日益發展及感官信息的日益復雜,固步自封地沿守舊制已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必須創新與借鑒,但要避免全盤西化與唯我獨尊,而對各類信息的感知、闡釋、理解與評價,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理解力與辨別力。面對百年來多次的變革與討論,中國畫家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傳統繪畫語言與技術的傳承是守護中國畫的重要陣地,從近年來中國畫的展覽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畫呈現出的精湛豐富的技法語言,體現了畫家們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能力與決心。
正如習總書記號召的那樣,要用藝術作品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積極進取。這應是當代中國畫創作與教學的方向與準則,也必將建構起新的中國畫體系。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重點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XWA11)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