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如娟++朱靜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以兩組患者護理前后FBG(空腹血糖值)與PBG(餐后血糖值)指數、護理總有效率、護理總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 結果 兩組患者經相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BG與PBG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60%;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72%;另外,且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循證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FBG與PBG指數,同時能夠提高護理總有效率及滿意度,改善臨床治愈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循證護理;糖尿病足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154-02
糖尿病足是由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經病變引起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變使下肢保護功能減退,使動脈灌注不足,最終導致微循環障礙,出現壞疽、潰瘍等癥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如果不給予及時的醫療救助,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殘疾,甚至死亡。循證護理是指護理人員以科研結論為依據,與患者要求、臨床經驗相結合,對患者實施護理。循證護理對糖尿病足患者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該文為了驗證其臨床效果及對臨床應用進行規范指正進行相應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5例患者。對照組中,1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齡在45~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2±4.27)歲,病程1~13年;觀察組中,18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年齡在45~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31±1.31)歲,病程1~14年;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膚顏色發紺、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感覺減退、肢體麻木等癥狀,符合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另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具體措施如下:控制患者血糖。每日遵醫囑要求,進行皮下注射胰島素,實時觀察患者患者血糖變化;創面處理。定時利用生理鹽水對糖尿病足患者創面處做清洗處理,清洗完畢后,感染創面使用消毒劑;以患者病情程度為依據采用暴露或包扎療法;控制感染。如發現患者出現感染,需立即做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以藥敏實驗結果為依據,做抗生素應用。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具體循證護理需做好以下幾個步驟:評估。以患者存在的臨床癥狀為依據對病程程度進行評估。具體方法:首先,了解患者病程、年齡、wangner分級、是否感染、并發癥、足部潰瘍特點等;其次,了解患者實驗室資料,包括血糖、血脂、血清蛋白、血清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等;最后,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了解患者的要求、治療期望值及內心感受,對患者內心狀態進行評估;提出問題。以評估結果為依據,提出患者存在的,具體包括心理問題、依從性問題、病程程度等;檢索策略。以提出的問題為依據,明確檢索的關鍵詞,具體如:糖尿病足、截肢、焦慮等護理檢查證據,進行醫學資料的查閱,以獲證據支持。醫學證據評價。對查閱的醫學資料做全面系統的評價,然后與患者要求、臨床經驗相結合,制定出合理、科學、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運動護理、足部護理等是最佳證據。
醫學證據應用。護理計劃制定完畢后,將其利用于實踐中去,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心理護理。糖尿病屬于一種終身疾病、慢性疾病,無法治愈,隨著病程時間的增長,并發癥的增多,患者難免出現恐懼、焦慮等情緒。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詳細了解患者性格特點、家庭背景,揣摩其心理變化,對其存在的心理問題做及時的排解,講解糖尿病足治療相關知識,以提高患者疾病治療的信心;②飲食護理。飲食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要禁止患者食用含糖量高的和高脂肪等食物;③運動護理。以患者病情程度為依據,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應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慢跑、快走、太極拳等;④足部護理。首先,足部清洗。保持患者足部的絕對衛生,每日洗腳5~10 min,水溫控制在37~40 ℃。清洗完畢后利用柔軟毛巾擦拭,防趾縫擦破。冬季可足部涂抹潤膚霜,防止干燥;其次,做好足部保暖。效果評價:總結經驗,以提高護理人員對糖尿足患者臨床技能、理論知識,提高本科室護理質量,減少患者截肢率、減少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1.3 觀察指標
以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BG與PBG指數作為觀察指標;以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作為觀察指標。以患者wanger分級(糖尿病足分級)、自覺癥狀為依據,將患者治療護理情況分為三個等級,無效、有效、顯效。無效:患者wanger分級無改變,自覺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有效:患者wanger分級降一級,自覺癥狀改善明顯;顯效:患者wanger分級降二級,自覺癥狀消失;總有效率=(有效+顯效)/25;以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差表,將患者滿意度情況分為四個等級,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25。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計算資料用χ2檢驗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如果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BG與PBG指數比較
兩組患者經相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BG與PBG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患者經相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72%,且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經相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60%,且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循證護理是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科學途徑,對患者所實施的病理歷資料搜集與評估、提出問題、檢索策略、醫學證據評價、醫學證據等一系列過程,是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使護理更加科學合理、更具針對性。該文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以兩組患者護理前后FBG與PBG指數、護理總有效率、護理總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相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BG與PBG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60%;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72%;另外,且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通過循證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FBG與PBG指數,同時能夠提高護理總有效率及滿意度,改善臨床治愈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小波.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安徽醫藥,2013(11):2006-2007.
[2] 崔瑩.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5(9):245-246.
[3] 金健.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6):222-223.
[4] 段思柳.0級糖尿病足足浴的循證護理實踐方案的構建[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5] 陳麗娜,毛文文.循證護理在防治老年糖尿病足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6(14):181-182.
[6] 王詩秀.循證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20):94-96.
[7] 張倩.循證護理在糖尿病足中應用的實踐研究[C]//河南省護理學會.河南省糖尿病教育暨規范化管理學術研討班論文集.河南省護理學會.2013:8.
[8] 馬琴.循證護理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58):163.
(收稿日期: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