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薇
【摘要】繪本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將難懂的英語語言以優美、生動且形象的圖片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有效降低英語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就從小學英語視域出發,對繪本在英語教學中使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一些分析。
【關鍵詞】小學英語 教學 繪本使用 問題及對策
雖然,繪本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應用有諸多好處,但分析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可以發現,當前英語教學中繪本的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如: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繪本運用不廣泛、教師使用繪本方法各異、部分教師在繪本使用中缺乏理論指導等。這些問題阻礙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且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以下筆者就對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中繪本使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
一、根據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繪本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繪本對小學英語教學具有促進意義。但是,部分教師對繪本選擇的認識不足,導致所選繪本不合理學生發展與學習規律,造成繪本使用效果不高。對于此,繪本選擇前,教師應對班級學生進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然后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繪本。
針對低年級(一、二、三年級)的英語教師,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圖多字少、語言復現性較強的英語繪本輔助教學。而針對高年級(四、五、六年級)的英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與學習實際情況選擇一些語言精煉、具有一定內涵的英語繪本以輔助教學。以小學英語“At the zoo(在動物園)”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該學段學生的特點選擇《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到了什么?)》這一繪本補充教學。借助一文一圖、字畫穿插的英語繪本,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同時,繪本中優美的圖畫、簡明的文字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可以提升學生英語詞匯、句子的學習效果,進而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結合教學內容,合理改編繪本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與成績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以往的繪本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忽視繪本與英語教材間的聯系,選擇一些自認為好的英語繪本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導致大部分學生過于喜愛與重視繪本,忽視了教材知識的學習。對此,新時期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善這一期情況,注重繪本與教材知識的融合,可以對繪本進行適當的改編,使其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以“I'm hungry(我餓了)”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在備課階段對多個繪本進行分析、篩選后挑選出《A very hungry caterpillar(一個非常饑餓的卡特彼勒)》和《Picky Nicky(挑嘴的妮琪)》這兩篇繪本故事。且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A very hungry caterpillar》中蘊含“apple, pear, plum,strawberry(蘋果、梨、李子、草莓)”等類型的詞匯,而《Picky Nicky》中則蘊含“cake, jam, biscuit,spaghetti(蛋糕,果醬,餅干,意大利面條)”這一類詞匯。由此《Picky Nicky》這一繪本更加貼近教材,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Picky Nicky》作為本課繪本,并對其中內容進行適當改動,使其吻合程度更高,進而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選擇有聲繪本,強化學習效果
另外,分析當前我國小學英語使用繪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使用無聲繪本。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親自將繪本內容展示給學生,并為學生進行繪本知識的講解。這樣的繪本教學形式過于單一,長期以往,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對繪本學習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借助有聲繪本,豐富繪本教學,提升學生語感與聽力,進而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等為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英語繪本,如:《Green Eggs and Ham(綠雞蛋和火腿)》、《Fox in Socks(穿襪子的狐貍)》、《One Fish Two Fish Red Fish Blue Fish)(一條魚兩條魚紅的魚藍的魚)》等。這些都是口碑不錯的、適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英語繪本。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提升學生的聽力。同時,在長期的有聲英語繪本的學習中,可以為小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從小就英語中的語調、爆破等技巧。進而可以為學生之后的英語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焱夏.英語繪本在小學低年段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2:176.
[2]吳敏,任逸泓.例談“繪本”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2016,08:49-51.
[3]殷秋花.英語繪本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和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