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隨之愈加激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其中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筆者工作中實際遇到的一個真實案例,分析此類案件的發生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案,并總結出類似學生案例處理的經驗啟示。
【關鍵詞】輔導員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案例分析
大一新生剛步入大學校門,對于他們來說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例如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規劃;對未來職業的選擇等等。因此,作為輔導員的我們在關心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讓每位學生都能以積極的,正常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大學生活。
一、案例簡介
傳媒學院某同學,女,河南人。
新生軍訓結束后,很多同學都成群結隊的忙著競選各種社團、學生會、班委。而某同學卻恰恰相反,整日一個人獨來獨往,上課總是獨自坐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從不主動與人交流,同學們跟她說話時她總是不理不睬,室友叫她一起吃飯一起玩的時候她也總是拒絕,大家都覺得她很奇怪。
一個月后班長發現該生經常出現曠操、曠課的現象,室友也反映,說她一天到晚連吃飯都待在宿舍床上,更奇怪的是還用簾子擋著,把自己封閉起來,沒有人知道她每天究竟在做些什么。班委把這件事情告知了我后,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第一時間深入宿舍找該同學談心并聯系該生的家長了解具體情況。
二、案例分析
作為輔導員,對于該同學的情況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定期找其談話,并與其室友、班委、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多渠道的掌握了她的心理動向。
分析原因如下:
1、性格首轉,內向膽小
該生小時候家住在農村,天資聰明、乖巧聽話,性格活潑,學習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在中考的時候,她以570的高分考入省級重點高中,父母和老師都為她感到驕傲。每次開家長會,老師和其他家長都對該生稱贊不已,父母對其寄托的期望越來越高,想著她以后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學。然而由于父母工作調動的原因,導致他們不停地搬家,到最后和她的好朋友都失去了聯系。后來該生搬到市區讀書,每天由父母接送上下學,更沒有機會結交新朋友。每當周末看到別的小朋友出去玩時,她特別羨慕。然而她的母親對她要求非常嚴厲,周末也要在家學習功課從不帶她出去玩。該生有時候感覺特別孤單,從那以后活潑開朗的性格也開始變得格外內斂,不敢主動跟別的同學打招呼,害怕他們會不理睬自己,更不敢同陌生人說話擔心會受到傷害。
2、心理陰影,叛逆不滿
在該生上高中的時候正處于叛逆期,一向乖巧聽話的她忽然變得特別有個性。她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想什么都聽從父母的安排。該生開始逃課逃學,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原本對她期望很高的父母心理上有點承受不了這巨大的落差,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父母眼看著孩子馬上要高考了,成績卻是一塌糊涂,父親急的狠狠的打了她一頓,當時母親就在旁邊看著孩子被打卻沒有阻攔。挨打的那一瞬間給她留下了深刻的陰影,該生當時特別厭惡父母,覺得他們不理解自己,甚至感覺他們不愛她了。從那以后她對父母的態度特別冷淡。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學,因此逼迫著該生選擇了藝術這條道路,然而這并不是該生所喜歡的專業,人生又一次重大的抉擇卻又被父母所支配,該生的心中再次充滿著憤怒與不滿。
3、精神打擊,消極對世
就在快高考的那一段時間,該生的家庭產生了很大的矛盾糾紛。父母親經常當著該生的面吵架、甚至打架。意外得知父親有了外遇,并要與母親離婚,這對年幼的她來說無疑又是晴天霹靂般的打擊。她突然特別痛恨自己的父親,且對所有的異性也充滿了質疑,感覺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同時她也埋怨自己母親的窩囊,感覺連自己的老公都守不住還有什么本事。后來父親整天早出晚歸,對她和母親不聞不問,原本一個完美幸福的家也變得支離破碎。家庭溫暖與關愛的缺失,使她無數個夜晚都在哭泣中度過,她開始恨這個世界,恨自己的父母,恨所有人,她不再相信任何人。
在上了大學以后,她把自己變成了一片孤島,拒絕所有人的靠近也不愿去靠近任何人。這一系列的打擊讓該生急劇接近崩潰的邊緣,她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面對家庭的變故,面對不喜歡的專業,面對不適應的大學環境,未來的路又該何去何從?
三、解決方案及效果
意識到該生目前的情況比較嚴重,為了盡快幫助她走出困境,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運用“共情”
人們在遇到情緒上的困擾時,最直接的需要就是別人的理解和寬慰。當在獲得足夠的尊重和支持時,當事人才會在情緒上充分地宣泄。因此在我與該生談話的過程中,我作為一個聆聽者,讓她進入到一個放松的環境,不再對我產生抗拒。在后來的談話過程中,我對她說到:老師知道你心里難受,老師完全能夠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生活沒有一帆風順的,前行的路上難免會有荊棘和坎坷。高中、大學、社會;愛人、夢想、交際,我們應當清楚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在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重要的是學會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老師很想幫助你,你有什么想法或疑惑都可以告訴老師,而且你經常曠課、曠操的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學校的校規校紀,如果再這樣下去將會被學校警告甚至辭退的,你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學,愿意就這樣輕易的放棄嗎?之前那么多年的堅持要就這樣白費嗎?在我和學生真誠的交流中,為她打開了一個宣泄口,緩解了她內心巨大的壓力。
2、運用合理情緒療法
改變其不合理的情緒認知,幫助她認識到家庭的變故不是因為她造成的,這和她沒有關系。大人之間的事情尤其是感情的問題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做兒女的也無法干涉太多。相反,如今你現在這個狀態,更是傷人傷己。你好好學習,健健康康的成長才是父母最開心的事情。你想想自己的母親,從小把你養大她為你付出了那么多,如今已經失去了你的父親她不能再失去你。倘若你們之間有什么誤會或是問題應該主動積極地進行溝通,親情是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最為珍貴且重要的。孩子啊,你要明白,真正的感情永遠都不是以愛的名義相互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為對方的陽光!至于專業的問題,你可以試圖先去嘗試著學,用一種欣賞的目光去對待它,發現它的有趣之處,看自己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喜歡上它。如果一年之后還是確實不感興趣,老師可以幫助你轉專業,你看怎么樣?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一定要學會堅強的面對困難,要知道你的母親、老師、同學我們都是很愛你的。我們班是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同學都期待成為你的好朋友,你要積極地融入進來,去感受其中的溫暖與關愛。
3、用愛感化
隨時關注該同學的生活情況。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我定期去找該生談心,并經常以老鄉的名義約她一起吃飯聊天,把她當作自己的朋友看待。經過幾次接觸之后慢慢地得到了該生的信任,她開始主動地給我發微信,有時會向我說說心里話,有時遇到了困難也會找我幫忙。我當時特別有成就感,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安排班委、室友多關心幫助她,鼓勵她敞開心扉和大家交朋友。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現如今已經小有成效,該生現在每天都會按時上課、做操,并且在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也沒有掛科現象,聽她室友說,她開始嘗試與人溝通、交流了,往日里也多了笑容,整個人開朗了不少。與此同時,在我和她母親的溝通中了解到該生與父母的關系也緩和了很多。她的母親也在進行改變,母女倆人正一起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四、案例分析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的變故,父母的冷戰對一個孩子的影響之大,不僅會對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和陰影,而且也會導致對社會的認識產生偏差,造成心理障礙。對于這樣家庭的孩子輔導員尤其要倍加關注與關愛,因為這樣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容易產生自閉、自卑、消極、孤僻的心理傾向。作為輔導員,首先,我認為要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用一顆真誠的心感化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獻給他們。”讓他們明白不管發生什么事,都有老師同學關心她、陪伴她。然而,有些老師卻走進了“愛”的誤區,他們認為的關愛學生僅僅是噓寒問暖為學生提供物質幫助,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獲獎情況等。殊不知,真正的關心愛護,不僅是生活上“扶貧”,學習上“扶智”,更應該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其次,要善于尊重鼓勵學生。我認為,尊重也是一種愛,愛學生,學生才能愛你;愛學生,學生才能服你;師生之間有了濃濃的情感,教育才能順利進行。作為輔導員,我們要做到用東風化雨之情,春泥護花之意,培養人類的花朵,繪制燦爛的春天。心中有愛,獻身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綠葉如云,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人海茫茫,學校也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在我們的工作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并且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惑,十全十美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作為輔導員,我們只有深入的了解學生,發掘其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做且必須要做的事情。多給學生們鼓勵、支持、愛護,幫助學生發掘內在的靈性和才智,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任重而道遠。
五、個人體會
通過以上案例,我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重要性。首先,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其次,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積極、熱情的情緒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最后,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要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及所遇到問題的具體特點出發,以最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原則,選擇最適當、有效的方法。
家庭的影響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一個友善、和諧、充滿愛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陽光自信,相反一個整天在父母爭吵下長大的孩子,由于愛的缺失,往往會表現出自卑、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因此,作為輔導員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應多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家庭情況,必要時需走訪學生家庭,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我們的人生中,其實每個人的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艱難。一生這么長,灰心有時,挫敗有時,但終歸還是美好的事物占據更大的一部分,不抱怨,不惶恐,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就像畢淑敏在《愿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中寫道,無論這個世界對你怎樣,都請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 吳荊平, 尹育賺. 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J]. 現代交際, 2015(02).
[2] 施紅娟. 論高校輔導員如何關注“缺愛”大學生—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J]. 時代教育, 2015(9).
[3] 葉海玲. 讓愛不再孤單——2013年度湖南省高校輔導員優秀工作案例[J]. 人才資源開發, 2014(18).
【作者簡介】
彭河銀(1990—),女,河南漯河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信陽師范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