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鐸
【摘要】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賴于高中課程的改革。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需要適應我國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使能力培養的研究和實踐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把歷史問題和現實世界、生活世界相聯系,綜合應用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靈活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綜合能力
綜合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夠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種能力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能力分為思維能力、學科和跨學科能力、實踐能力等幾個層次。綜合能力是高中教育階段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高中歷史課對培養學生系統掌握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有重要價值。
高中階段歷史課教學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學生綜合能力欠缺。具體表現在:第一,基礎知識不足,知識應用能力低。知識面狹窄不能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問題;不會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分析回答遇到的新問題,遷移能力低;被動地圍繞教材和教師劃定的圈子轉,依賴教師、教材,只能死記硬背,理論聯系實際,自學、理解、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低。第二,綜合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低。不善于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問題,靈活應用知識能力、發散思維能力低;闡述問題思路雜亂無章,論點不準確,論據不充分,論證不合理,語言文字的組織、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低;抓不住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比較鑒別能力、評價判斷能力低;不能主動獲取知識和研究問題,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低。
正是由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欠缺,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制約了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和提高。所以高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歷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歷史學科綜合化的特點和歷史學科綜合教育價值,可見高中歷史教育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歷史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歷史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從歷史學科綜合化的特點看,首先,在學科交叉上的表現:梁啟超曾說:“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涵蓋人類社會以往的一切活動領域及其過程,而且側重于從其相互聯系的角度進行整體性、綜合性研究,并通過把握各方面的聯系,揭示人類歷史的總體運動過程及其規律。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人口、宗教、文化等社會各個方面,它最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綜合利用各學科知識學習歷史,可以增強知識的聯系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認識歷史問題。其次,在思維方法上的表現:世界史研究專家王斯德教授說:“歷史思維方式和方法具有普適性和廣泛性,是人們觀察和處理一切事物需要運用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要對逝去的歷史實現真實的‘復原,并進行科學的詮釋,不僅需要扎實艱苦的科學實證,而且需要豐富而深邃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歷史學習是對人類以往積累的各種經驗和知識的概括和梳理,它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提升人們思考問題的層次,也有利于人們從既有知識的總體性把握中激發靈感、推陳出新,形成新的綜合和認識上的飛躍。歷史學習和研究需要縱向和橫向的比較思辨,這種縱橫交錯的歷史思辨能力可以在知識創新過程中發揮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的表現:歷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都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這就決定了它們在內容上、研究理論與方法、目的上有許多共通之處,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鑒。高中階段歷史教學同樣可以借鑒史學研究的做法,順應學科綜合發展的趨勢,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明確歷史學科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培養多種學生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奠定初步基礎。
從歷史學科的綜合教育價值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未來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要求。歷史學科對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來說,認識歷史首先要有一種“求真”的精神和公正的態度,全面地如實地研究。中學歷史教學教程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中認識歷史現象,在解讀史料的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再認識,探求歷史真相,探索求知,培養“求真”精神。這種精神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學會識別和處理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多種信息,學會對歷史、對事物采取正確的判斷、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歷史學科中各領域優秀人物的典型事跡和他們表現出來的科學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
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歷史知識作為價值理性的知識,能夠更全面地為人們提供價值理性的累積經驗,并從歷史上因價值理性的缺失而導致的社會發展失衡的事例中為人們提供深刻的教訓。人類走過的社會歷程留下的種種足跡必然對人類思考自己未來的命運留下深刻啟示。“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以前事為師,努力獲取其教益”。人類源遠流長的文明史對當今人們能產生多少的深刻啟示,使人獲得一種深厚的人文素養。從中國幾千年發展史的學習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公民意識,政治參與意識;通過了解歷史上人類的活動、眾多歷史人物的事跡,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懂得怎樣做人,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習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讓學生樹立無神論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認識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從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高中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方法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視知識的學習是培養能力的基礎。對于歷史學科內綜合知識的學習,可以采用建立系統的知識網絡,引導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深入理解,運用程序性知識整理學科內容來進行。跨學科間知識的學習可以采用教師聯合備課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根據歷史內容建立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鏈接,把歷史知識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互相結合,促進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學習。第二,掌握歷史學科能力和跨學科的能力是培養綜合能力的關鍵。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注重學科能力特別是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而跨學科的學習及能力的培養在于對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為基礎。發現法的教學,多元智能教學策略,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方式都有利于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第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綜合能力培養的核心。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反映了綜合與創新的關系。綜合能力要求學生具備深厚的知識基礎和廣闊的視野,這為學生思維的活化、創新意識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實踐能力既是綜合能力的核心內容,實踐又是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培養的,其最終目的也是要使學生的這些能力在實踐中得到發揮。具體做法是鼓勵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多開展研究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和生活觀察,了解歷史,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
當然,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賴于高中課程的改革。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需要適應我國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使能力培養的研究和實踐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把歷史問題和現實世界、生活世界相聯系,綜合應用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靈活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