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霞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使用,給初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要求。教材無論是從知識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課程明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適應新教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故對初中地理教學法中嘗試“開放教學”,創設開放情境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地理教學;開放教學;開放情境;創新精神
什么是“開放教學”,如何正確地運用“開放教學”?如何創設開放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值得探討的問題。“開放教學”又稱非正規教學,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流行于本世紀30年代的英國。這種教學旨在強調學生的自由,推崇學生的興趣,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彼此信任和尊重氣氛,并把情感和愛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因素擺在特殊的位置。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按興趣在愉悅的、開放的情境中自由地學到知識。初中地理新教材把價值觀念教育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丟棄“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模式,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習的革命》),教師應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實施開放教學,創設開放情境,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去點燃這把希望之火,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既然思維活躍于疑問的交點,那教師應做學生思維創新的引導者,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根于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精心設計,敏于捕捉,巧與引發。
教學實例:在講述《地球的自轉》這節課時,我并不急于講述地球自轉的概念,而是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實踐出發,首先提出如下問題:1、地球上為什么會產生白晝和黑夜不斷更替的現象?2、日月星時辰為什么總是東升西落?3、地球上各地的時刻都一樣嗎?為什么地球上的人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呢?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充分展示地球自轉運動,最后,兩人一組,利用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這樣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能力,創造出“新知”。
二、創設討論情境,培養創新能力
師生間的交互式討論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豐富,學習的思路更清晰,學習的遷移更廣泛,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教學實例:在上《地形的變化》這節課時,教材內容涉及到地震知識,適逢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并引發海嘯。因此,上課前我布置了一些討論的問題給學生并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上網或查閱有關報道,做好課堂討論準備。我設計了如下討論問題:1、印度洋海域為什么會發生地震,這說明地形會變化嗎?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發生在何時何地?造成什么后果?3、地震分為哪幾級?哪些屬于破壞性地震?4、地震發生時,你怎么辦?如何防震減災?課堂討論采用分組競賽、演講比賽等形式進行,課堂氣氛活躍,創設了一種愉悅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體現了學科的生動性、實踐性特點,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地展開想象和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創設活動情境,發展創新能力
創新來自生活與實踐的需要。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山、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學生課內獲得的知識是“聞知”、“說知”,課外實踐獲得的知識是“親知”;“親知”是根本,“聞知”、“說知”要結合在“親知”上,才能成為“真知”。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設備條件,因地制宜,進行地理課外活動和地理制作等實踐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創新空間,在活動中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去學習知識,增長技能,發展思維,鍛煉各種能力。
教學實例:在講《解讀地圖》這一課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內容:從張家港市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活動要求如下:1、利用星期天全班分成四大組,以秋游形式完成實地作業;第一大組實地觀察境內有哪些主要河流?從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看,家鄉的地勢哪里高?哪里低?2、第二大組實地觀察周邊與哪些縣級市相鄰?主要道路有哪些?東西、南北相距約多少千米?查閱有關資料,畫出簡易輪廓圖;3、第三大組實地觀察家鄉的地形如何?山地和平原如何分布?4、第四大組查閱有關資料,弄清現有哪些鄉鎮?具體方位在哪兒?給出簡易方位圖,并實地調查家鄉近十年所發生的變化。然后四大組匯總信息,每一大組繪出一張張家港市地圖參加評比。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感性知識,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開拓了視野,發展了創新能力。而且在活動中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培養了良好的品質,發揮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當然,地理實踐活動在教學中還有許多。例如:用不同色彩的硬紙做成的中國政區拼圖在上祖國行政區域教學內容時效果甚佳;同學們用石膏做成中國地形模型對祖國地形分布成三級階梯教學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直觀;同學們親手制作的地球儀、等高線、時區轉動盤等教學用具在教學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此可見,開展課外活動不僅是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延續,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是更廣闊、更生動、更富吸引力的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嘗試開放教學,創設開放情境,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改變教學方法,使每節課不僅具有綜合性,針對性,而且富有新穎性,挑戰性,同時使同學們自覺地、主動地、愉悅地去研究性學習,達到培養他們創新精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