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類新鮮事物的不斷出現,社會誘惑的不斷增多,青少年的成長教育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任務和問題之一。因此,青少年的社會工作對于當今時代來講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文章從敘事療法切入,來探究敘事療法的內涵,并探究敘事療法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
【關鍵詞】敘事療法;青少年;社會工作;工作實務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一門多元化的較為復雜的社會科學,以青少年為目標主體,同時青少年也是該社會工作的客體。該項社會科學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改變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幫助青少年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成長,提升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和耐力,從根本上處理青少年自身與家庭、社會或是學校之間的問題和矛盾,緩解幾者之前的關系。在青少年工作實務中引入敘事療法能夠有效地緩解和解決青少年的社會工作問題,使我國的青少年工作更加的專業化。
一、敘事療法的內涵
青少年作為少年與青年的過渡階段,屬于過渡時期。在青少年階段,青少年們不僅僅要經歷生理上的成熟和生理上的變化,由于激素的提升、身體的變化青少年的心理上也會發生一定的轉變,從幼稚邁向成熟。然而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青少年的認識更加敏感。所以想要解決青少年的問題,幫助青少年順利成長就要用更加溫和的手法對其進行引導和幫助,用敘事療法來幫助青少年構建更加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應該充分并有效地將敘事療法應用到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實務中。這不僅僅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更高的素質,還要求社會工作者能夠掌握和了解敘述療法的內涵和敘事療法在青少年工作中的運用。
敘事療法已經逐漸成為當今社會工作中較為廣泛應用的辦法。敘事療法將人作為一種問題來進行治療的傳統觀念進行革新,通過講述故事、將問題外化等辦法來幫助相關事件的主人公樹立事件意識,建立一定的自信心。這種療法將問題作為研究和治療的核心,問題的參與者不再是主體,即將這類問題外化,將事件與人進行分離,這樣能夠降低案件主體的反感等負面的排斥情緒。使得案件的主體能夠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理性、客觀的參與到案件中,能夠實現對問題的重新認識,能夠重新認可自我。將問題外化,將主體客觀化能夠引導主體來構建出主觀因素更少的、更加積極的案件事實,能夠引導其闡述出更多的案件細節。與傳統治療方法的以當前案件為主、以主人公為主體的概念不同,敘事療法能夠將更多的因素加入到事件中,將文化和歷史等因素融入其中,更加具體、完整、鮮活的展現出事件,并將生活事件通過工作者的優化來轉變成小故事,來讓案主以第三者的旁觀者身份參與到故事當中,避免了當事人直接作為主體的排斥和逆反。敘事療法充分的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實現了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的革新和創新,進一步的提升了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效率。
二、敘事療法在青少年工作中的應用
1、以“會談”為主建立良好的關系
在進行敘事療法時,社會工作者應該充分的了解整個案件的發生情況,同時還應該與案主建立良好的、專業化的關系。這樣能夠幫助工作者來對事件進行一個正確的判斷和理解,并能夠了解案主的人格特點,并通過建立良好的關系來取得青少年的信任。例如,學生由于無法融入到學校和班級中,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和緩解學習的壓力,學生作為案主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在該項案例中,從案例的表面來看,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問題,可能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性格方面的原因。社會工作者應該充分地對案件進行分析,并發掘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潛在的服務對象,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極其巨大的。因此,在這個案例中,不僅僅學生是案主,是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還應該將整個家庭視為服務對象。所以,工作者應該和案件的相關家庭建立良好的關系,并將會談和訪談對象定位整個家庭。來從各個參與者的角度對事件進行研究和分析,更加全面的挖掘事件的原因和問題。
2、問題的分析和問題外化
通過會談或是訪談,來來解案件的細節和挖掘潛在的問題點,同時還要讓案主協助收集案件的相關資料,讓案主意識到問題和困難,并在設置目標和計劃時,幫助案主梳理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困難等,將事件的輕重緩急進行一個有效的排序,來幫助案主明確自己的生活計劃和目標,來提升案主的初步信心,幫助案主樹立解決案件或是問題的信心。在進行服務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傾聽案主對于事件的敘述,查看案主不能融入到學校生活的原因,是因為成績因素、家庭因素、還是性格過于內向等因素。工作者應該通過不斷的引導和誘導來幫助案主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其次就是講問題外化,這是敘事療法中較為困難的一個關節。工作者要將問題和案主進行分離,將其視為兩個事件,避免事件敘述中出現案主的主觀消極因素,來引導出更加積極和向上的情緒。將問題外化能夠讓案主作為一個第三方的旁觀者來重新看待問題,在不受自身情緒影響的情況下,理智的接受和分析問題。
3、重述問題和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
將問題或是案件添加其他因素,以第三方的角度進行重述,工作者要通過敘述故事來對問題進行重新的編排和潤色,加入一些社會文化因素,來進行新的詮釋。讓案主能夠以傾聽者和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問題,講述一個同學們都很熱情,希望A同學能夠積極融入,但是A卻一直不給回應這類的故事,或是學生不融入學校想要逃學的故事。在進行故事的講述時,不要闡述原因,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問題發生的過程上,要引導案主一起對案件中的主人公進行評價,引發案主的情感共鳴,將案主的問題點和注意力進行轉移,將對學校的排斥等情緒轉化為如何能夠更好地和同學相處等點上,提升案主和同學們相處的積極性和勇氣,幫助案主樹立自己的生活自信,鼓勵案主走出生活中的困難。在進行敘事療法中,還要注意對新故事的鞏固,可以通過觀看部分影片或是圖書資料來幫助案主鞏固新的故事,同時還可以通過增添更多的因素來改變事件,并和案主一同分析新的背景下的事件。來讓案主幫助故事的主人公找到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的同時,來引導案主闡述自己的故事,激發案主的主觀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升案主的積極性,增強他的積極能量,提升自信心。
三、總結
敘事療法引入到青少年的社會工作當中,能夠更好地、更加有效地解決青少年的相關案件或是問題,能夠提升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效果和工作效率。文章通過闡述敘事療法的內涵,并進一步闡述敘事療法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來實現對敘事療法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實際運用的探索。通過敘事療法能夠幫助青少年將之前的案件或是問題的概念,固化到現有的生活實際中,能夠更加清楚有效地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緩解青少年和社會、家庭或是學校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莫小枚. 敘事家庭療法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J]. 懷化學院學報, 2016,06:49-52.
[2] 秦佩佩. 理情行為療法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D]. 西北大學, 2015.
[3] 王 茜. 敘事治療模式下犯罪青少年矯治個案研究[D]. 吉林農業大學, 2014.
[4] 盧煜鈞. 焦點解決取向:歷奇活動在青少年小組工作中的運用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作者簡介】
婁喜征(1989—),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