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傳榮
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有些教師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大容量、起點高,而且瞄準中考,通過研究中考試題,在重點知識上狂轟亂炸.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要面面俱到,不能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那是瞎折騰,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同時,運用課件教學,課堂教學容量大,學生沒有思考時間,始終處在被動學習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缺失,整個課堂節奏被教師操控.
那么,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初中物理生本課堂呢?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要想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就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對話、討論,教師之間也要加強合作與研究,通過團隊協作,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由過去教學的操控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時,現在處于信息化時代,知識迅速增長和更新以及終身學習已成為新的生存理念,一個人一生必須不斷進行繼續學習,教師也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必須轉變為一個學習型教師.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等,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從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專業成長、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等方面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教師不斷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成為學生學習的示范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樣化地引導學生提問,不能急于求成,要認真聽取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對于那些與課堂教學內容不相干、無價值的問題,也不能對學生“潑冷水”,而應在正確引導的基礎上給予鼓勵、表揚,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根據觀察、感受、體驗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多重對話形式,關注知識生成與建構
對話教學要求教師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通過創設多重對話形式,架設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橋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多是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建構知識的主體.運用學生的想法,并將其作為課堂動態生成的資源.知識建構的觀點強調,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與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與復雜性.因此,課堂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爭論乃至錯誤的想法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對教師與班級的其他學生都有啟發作用.教師只有善于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教學才能充滿智慧,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例如,在講“浮力”時,筆者提出問題:對于輪船,你們有什么疑問或建議?學生展開聯想后涌躍提出如下問題:鐵塊在水中下沉,為什么鋼鐵制成的輪船卻浮在水面上?輪船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為什么裝的貨物越多,船下沉越多?輪船能不能完全浮在水面上,像汽車一樣行駛?能不能制成水陸兩用船?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筆者有針對性地進行詳細分析,促使學生在聽講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掌握相關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重視小組合作學習
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并非是孤立的學習系統,應該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促使學生合作、探究,而合作的前提在于組內學生相互依賴、同儕共生,樹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
對于物理學科而言,從知識和規律的得到來看,物理概念較為抽象,學生要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和過程體驗,才能深化對概念的理解.認識的過程是艱辛的,尤其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更是困難重重.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復雜概念的認識不可能一步到位,有可能在合作探究后認識上出現偏差、出現困惑.這時,教師應及時追問或點撥,幫助學生釋疑,促使學生實現對知識認識的完整化、準確化.
例如,在講“測量液體的密度”實驗時,筆者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四人一組,首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出可行的實驗方案,生成進一步進行實驗驗證的欲望,然后實施實驗探究,最后由各小組派代表進行討論交流.討論和交流的重點在于,評判實驗方案是否妥當,哪種方案的實驗效果最佳.
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小組合作探究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應該走出課本,走出課堂,甚至走出學校;物理知識的學習,應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例如,隨手拿起拖地的拖把扛在肩膀上,可表示動力臂長省力、動力臂短費力;用手將空杯子慢慢壓入盛水的盆中,讓學生感受手掌受力的變化,從而初步體驗物體排水多少與浮力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