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南
對于初中化學來說,雖然學習時間短,但卻是學生走進化學的重要道路.要想在化學學習中取到很好的成績,學生就要熟練掌握各種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初中化學解題中有許多的技巧和方法,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對每種方法的理解,確定解題的方法.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縱橫聯想,多元遷移
化學基礎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強化這方面的教學,提高學生解題時的聯想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需要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應對靈活多變的題目.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解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幾種常見的酸”時,我給出一道題:用一種白色混合物做實驗,這種白色混合物可能是碳酸鈉、氯化鈣中的一種或兩種.現做如下實驗:將混合物放到足量的水中,得到無色透明液體,在上述溶液中加入鹽酸,有氣泡產生,混合物中含有什么?肯定發生的化學方程式有什么?對于這道題,學生首先要考慮碳酸鈉和氯化鈣的性質,它們的水溶液是不是無色透明的液體?這就得看學生的基本功,當加入鹽酸后有氣泡產生,說明肯定有碳酸鈉,發生了化學反應:Na2CO3+2HCl2NaCl+CO2↑+H2O,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而對于氯化鈣的水溶液,學生可能就沒有頭緒了,氯化鈣和鹽酸是不反應的,但是學生可能會遺漏如果是碳酸鈉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就會生成CaCO3白色沉淀,就不會是無色透明的液體了.對于解這道題目,學生應該充分對知識進行遷移,對化學知識有扎實的基礎.
二、一題多解,發散思維
化學中一種物質可以和很多種物質進行反應,所以一道題就可能出現多種解題方法.初中生化學解題思維能力的訓練,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習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多樣化的解題方法.這樣,學生在面對同樣的習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尋求不同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的成功率,促進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形成.在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題多解教學.例如,在講“鋼鐵的銹蝕與防護”時,我給出一道題:在100g未知濃度的稀硫酸溶液中投入8g鐵屑,當反應結束后,溶液中仍然有一定量的鐵屑剩余,過濾稱量后,濾液質量為105.4g,求在此稀硫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這是一道典型的一題多解類型的題目,首先應該想到鐵屑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Fe+H2SO4FeSO4+H2↑,8g的鐵屑沒有反應完,稀硫酸反應完全,在反應過后,得到的是硫酸亞鐵的水溶液.硫酸亞鐵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52,溶液的質量增加了5.4g.鐵的相對分子質量是56,氫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這道題可以用差量法,從前后溶液中水的質量不變入手,或者從反應前后溶液中的溶質入手,或者從反應后的濾液入手,或者從反應前后硫酸根離子的質量不變入手.通過一題多解,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適時假設,學會排除
假設法在選擇題中的應用比較多.由于選擇題通常有4個選項,只要能夠排出其他三個,就能選擇出正確答案.因此,通過各種假設,排出錯誤的選項,是解答選擇題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復雜的選擇題中,涉及一些沒有學過的知識,采用正常的計算方法,短時間內無法得到相應的結果.如果采用假設法,就能短時間內找到答案.例如,在進行綜合練習時,有一道選擇題學生很難解出來.將4.9g氯酸鉀KClO3和1.62g二氧化錳MnO2混合加熱后,剩余固體的質量為多少?選項分別是1.54g,2.73g,4.60g,6.78g.對于兩種物質的化學反應方程式:2KClO3二氧化錳△2KCl+3O2↑.如果正常計算,就要先算出釋放氧氣的質量.由于二氧化錳是催化劑,所以不參加反應.4.9g的氯酸鉀可以得到1.92g的氧氣,然后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就能得出剩余固體的質量為4.9+1.62-1.92=4.6g,這樣的計算會耗費很長時間.如果采用假設法,由于釋放的是氧氣,剩余的質量應該小于反應前固體的質量并且大于二氧化錳的質量,從而就能排除第一個和第四個選項,然后簡單地判斷氯酸鉀中鉀元素和氯元素的比例,可以得到剩余固體的質量應該大于2.73 g.這樣,就快速得出本題答案4.6g.在解題過程中,適時進行猜測,有時在解推斷題時也可以應用.如果實在推斷不出來是什么物質,不妨根據化學現象假設一下.
總之,解初中化學題目有很多技巧和方法.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化學解題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