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鋼
時光流逝, 轉眼間參加工作已十二年有余.在這十二年的教學中有收獲,也有不足;有喜悅,也有彷徨;有成功,更有失敗.靜下心來,回顧這一段歷程,略有心得.
數學教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呢?這是我最開始時產生的問題.一開始認為,是具體的知識,是典型題目的解法,是各種解題的技巧.后來發現,這些只是數學教學的內容而非目的.我們的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學生去創造明天.內容和內涵的概念顯然是不同的.百思不得其解下,我開始從前輩的書籍中試著尋找答案.終于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讀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數學課的教學是靠什么吸引學生的呢?答案是思考.是的,是數學獨特的思考.”結合自己的經歷,我在高中時數學不是特別好,讀大學時學習了四年的高等數學,對高中數學內容涉及極少.回到學校任教后發現,很多內容都與我讀書時不同,但我能夠輕松地掌握它們,至于曾經不太理解的知識也沒有造成什么困難.為什么呢?我想是因為四年的高數學習帶給了我思維上的提高,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數學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思維,是數學思考的方式.隨著高考的結束,學生所學習的具體知識可能會逐漸遺忘,但數學學習帶給他們的思維上的變化不會消失.我們經常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個問題上糾結.素質教育好,但如何操作?僅僅是少留作業減少負擔嗎?我想如果是這樣的話,素質教育就不值得追求.所謂素質教育是以切實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它的實現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從知識目標轉為思維目標進行教學.雖然教學內容不會有太多變化,但卻是舊瓶裝新酒.
這就引出新的問題,怎樣吸引學生呢?倘若沒有學生的配合,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的.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熱點問題,相信很多同行都有自己的思考.確實數學沒有那么多的實驗、活動,高中數學逐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離.雖然教材在不斷地突出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事實,但那些生活在學生的身邊并不常見.在教學過程中,我為此采取過一些手段.比如,穿插小故事,重視課題的引入設計,授課語言更加幽默風趣,板書設計更加合理美觀,等等.但是這些僅僅是手段而非理念.我希望為這一問題找到一個“通法”,在這個通法的基礎上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史來源于生活,我試圖從生活中找到答案.我想,當一個人見到一個陌生人后,從陌生到喜歡經歷了怎樣的心理過程呢?一開始先是了解,然后是認可,最后才可能是喜歡.數學教學也應如此.或者說,之前的我們太心急了,總是希望上來就喜歡,一種“包辦婚姻”的家長作風得不到預期效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才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出發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的時候,我們要清楚教育教學更加常見的情況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教學要慢下來,刻意放慢就是一種拖沓.在每節課上是否履行“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教師答疑→診斷反饋→鞏固提高”這樣的流程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關注的是,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呈現出了解、認可、掌握、理解的過程.當學生對數學學習內容都認可理解時,數學學習的困難就會降低.當學生認為一個學科的學習比較輕松時,當數學學習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就逐步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必須要有學案或導學案呢?目前,很多教師利用學案或導學案教學.學案或導學案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的針對性預習,也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一段時間里,我也認同這種舉措,甚至是堅定的支持者.在一次全國的高中數學交流會議中,我聽到這樣的言論:“學案或導學案的使用會影響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由此引發我的思考.針對性的學習是否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感悟數學思考的樂趣有反面影響呢?為此,我在兩個班中進行了一系列對比實驗.對于同一個教學內容,我通過學案教學和無學案教學進行對比.通過大約一個月的對比發現:使用學案的班,教學進度快一些,同時學生對題目的掌握情況較好;未使用學案的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活躍,反應更熱烈.通過對比發現,確實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有區別,但這種區別不是特別明顯.如何實現更加高效的數學教學呢?第二個階段,我開始將兩種模式融合,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和授課目標進行靈活處理.比如,概念教學更多的是放手給學生思考體會,習題課的教學中則使用學案提高課堂的容量和節奏.從最后的教學反饋來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無定法”.結合具體的教學任務,結合具體的學生情況,靈活教學,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