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結論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中形成很強的依賴性,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思路,不敢越雷池半步,面對稍有變化的題目就會感到束手無策;學生只會模仿與記憶,不愿主動思考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拉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感知、領悟數學知識中體驗學習過程,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獲得深刻的認識、豐富的情感.
一、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愉悅情境,拉近新舊知識之間的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讓學生樂意接受知識的熏陶.
1.創設生活情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性,割裂了數學與知識的聯系,學生接受的只是生硬的知識,無法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知識與生活之間建立聯系的紐帶,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體驗的愿望.例如,在講“絕對值和相反數”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A、B兩輛車從同一車站開出,在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上行進,A車向南行駛2km到達甲處,而B車向北行駛3km到達乙處,怎樣表示A、B兩車所在的位置?A、B兩車各離車站多少千米?通過生活問題引出絕對值的概念,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2.創設故事情境.初中生都愛聽故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聯系教學內容,給學生講解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講“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可以講“棋盤上的故事”;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以講丟番圖的墓志銘;在講“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講美國總統伽菲爾德證明勾股定理的趣事.
3.創設美學情境.數學之美,美在形式、美在內容、美在奇異、美在對稱、美在簡潔、美在統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美學情境,擺脫數學給人“枯燥、乏味”的印象,讓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學生要感受數學簡潔之美.比如,S=a2揭示了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之間的關系,300000000可以用科學計數法3×108表示,任何一個數都可以用一個字母表示.學生要感受數學和諧之美.比如,黃金分割點,二次函數的圖像函數y=ax2+bx+c的圖象拋物線都具有和諧之美.
二、引導學生探究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感受文字、公式背后隱含的博大精深的內容,感受知識的來龍去脈,體會方法的形成過程,在新舊知識的沖突、面臨挫折的焦慮、獲得成功的喜悅等體驗中掌握方法.
1.以實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接受“現成”知識的現狀,讓學生成為“研究者”,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操作、驗證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概念、定理的理解.例如,在講“不等式的性質”時,教師先行示范,在天平的左端放上20g砝碼,右端放上10g砝碼,看天平的指針指向哪里?如何用不等式表示?然后讓學生通過天平完成探究活動,在不等式的兩邊同加上一個數或減去一個數,看不等式是否成立?接著讓小組學生完成在不等式兩邊同乘或除以不為0的數,看結果怎樣.
2.以多媒體引導學生探究.多媒體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資源,也能化抽象為具體,引發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完成實驗,獲得正確的結論.例如,在講“圓周角”時,教師可以制作flash動畫,拖動圓周角的頂點,圓周角位置變化,但通過計算機的測量發現角的大小不會產生變化.拖動角的一條邊,圓周角的大小產生變化,對應弧所對圓心角的大小也相應變化,顯示圓周角、圓心角的度數,學生不難發現“同弧所對的圓周角是它所對圓心角的一半”的結論.
3.以變式體會思維探究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變式,讓學生的思維從一點向外擴散,并不斷延伸.教師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觀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例如,E、F、G、H分別是矩形ABCD各邊的中點,四邊形EFGH是怎樣的特殊四邊形?證明你的結論.教師可以將其定義為“中點四邊形”,并從此題開始變式,“順次連接任意四邊形的中點是什么圖形?說出平行四邊形、菱形、正方形的中點四邊形是什么圖形?”通過變式,學生能體會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掌握中點四邊形的本質屬性.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索的氣氛,創設問題情境,留有讓學生實踐的機會與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親自實踐,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