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莉
[摘要]大數據具有信息量豐富、資源類別多樣、資源整合大、處理速度快等特點。本文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思考,轉變檔案工作理念,提升信息服務意識;加強檔案信息整合,提升信息收集能力;借助現代技術支撐,強化信息服務能力;優化檔案安全措施,加強信息安全管理等,以實現高校檔案工作的新轉變。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 檔案 轉變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100-02
“大數據”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被快速地應用于諸多行業,并且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它推動了大數據時代的快速到來。高校檔案管理工作必須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根據大數據時代高校檔案工作的新特點,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高校檔案工作的新轉變,以更好地發揮高校檔案信息資源價值。
一、大數據及其特點概述
(一)大數據提出及發展
2011年麥肯錫首次提出大數據的概念,在《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下的一個前沿領域》一文中并提出了自己對大數據的認識,他認為大數據已經實現了多個領域的滲透,并對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此后,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下,《大數據研究和發展倡議》一文出現在公眾面前,掀起大數據熱潮,人們對大數據的認識逐步深入化、普及化。
(二)大數據特點
隨著大數據概念的提出,人們對大數據的特點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綜合人們既有的研究成果,大數據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信息量極其豐富,從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單位可以看出,從TB到P再到ZB級,這種增長趨勢并沒有出現停滯的跡象;信息資源類別多樣化,大數據時代,信息資源類別從傳統的相對單一的圖文類型向多樣化轉變,涵蓋音視頻、網頁資源信息、位置信息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類型;信息資源整合大,隨著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人們獲取信息的難度增大,但通過整合獲取的信息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處理速度得到快速提升,處理速度得到了秒級時效。
二、高校檔案信息服務提升必要性
(一)高校檔案信息服務提升是順應大數據時代必然需求
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量龐大,數據信息類型豐富,數據信息的密度卻相對偏低,信息處理速度快。大數據時代的這些特點,迫切需要高校檔案信息服務做出相應的調整,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自身的新發展與提升,否則就難以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難以發揮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的價值。
(二)高校檔案信息服務提升是數據信息服務的時代需求
大數據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觀念產生了重大轉變,社會需要信息供體轉變信息供給方式,樹立“數據為主”的信息服務觀念。高校傳統的檔案信息服務顯然已經難以適應社會以“數據為主”信息服務理念,必須基于社會檔案信息服務需要,建立新型的檔案信息服務模式,順應信息時代的需求。
(三)高校檔案信息服務提升是促進自我發展的內在要求
大數據時代,信息量巨大,資源類型豐富,高校檔案信息服務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高校檔案信息傳統服務已經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服務面不廣,服務缺乏靈活性、便捷性,大大制約了大數據時代高校檔案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高校檔案管理工作只有進一步提升檔案信息服務水平,才能實現由內而外的發展,提升檔案管理工作影響力。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檔案工作理念滯后
大數據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檔案管理工作首先面臨著一個思想理念滯后的問題。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傳統思想理念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必須從傳統思想中轉變出來,基于大數據時代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新特點,擺脫慣性思維的影響與束縛,實現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理念的新發展與新突破,以適應大數據時代高校檔案管理工作需要。
(二)檔案信息供給力弱
大數據時代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信息數據資源豐富,這就要求高校檔案管理工作能夠具有較強的信息供給能力。目前高校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存儲與分析能力明顯不足,突出地表現在檢索效率低,高校檔案信息不僅查全率效率不高,查準率也明顯不高;信息分析能力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檔案利用形式傳統,基于信息分析與加工的新型信息供給能力有待提升。高校檔案工作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供給與服務能力,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三)檔案服務方式單一
高校傳統檔案服務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封閉式服務為主,服務消極現象嚴重,缺乏主動性。服務方式的單一化使高校檔案工作陷入了“重視信息保管、淡化信息利用”的模式,高校檔案管理內容單一,主要以文書的形式存在,造成館藏資源的單調化,服務對象狹隘,主要服務于高校黨政行政機關;檔案資源的獲取,需要實地借閱,而且審批程序復雜。高校檔案服務方式的單一化,大大制約了檔案工作效能提升,成為大數據時代制約高校檔案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檔案信息安全隱患
大數據對高校檔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構建開放性的資源服務模式,推動檔案資源的共享。在檔案信息資源開放與共享的同時,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檔案信息資源的安全性問題。目前基于檔案信息安全措施難以提供有效保障,盡管高校相繼開展檔案信息化建設,但是缺乏宏觀設計,導致建設標準不統一,信息化程度不高,相應的法律法規也相對滯后,明顯滯后于大數據時代高校檔案工作安全需求。
四、“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的轉變
(一)轉變檔案工作理念,提升信息服務意識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管理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服務理念,以更好地發揮高校檔案管理資源價值。
1.樹立開放型服務理念
大數據時代要求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這就需要高校檔案管理工作,根據高校檔案工作定位,做好檔案信息資源的歸類與整理,樹立開放性服務理念,走出傳統的思想束縛,使檔案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師生,推動高校之間檔案資源的共享與互動,實現高校檔案信息資源最大化效能。
2.樹立個性化服務思想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以爆炸的方式噴涌,這就需要高校檔案工作樹立個性化服務思想,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大數據時代,信息數量巨大,提升了用戶信息獲取的難度,高校要通過個細化服務,進一步提升高校檔案資源供給的針對性,滿足用戶個性化信息需求。
(二)加強檔案信息整合,提升信息收集能力
高校檔案工作的一個重點是提升信息收集能力,這是發揮檔案信息資源價值的前提與基礎。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必須將信息整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能優化與提升檔案信息收集能力。
1.既有信息資源建設
高校檔案工作要進一步強化既有檔案信息資源的歸檔,根據大數據時代要求,推動檔案資源建設的信息化水平,完成傳統紙質檔案資源的電子化歸檔。電子歸檔過程中必須強化標準意識,質量意識,從而能夠有效實現檔案資源的共享,同時要確保檔案數據信息的信度,確保電子檔案的真實性。
2.新型信息資源整合
高校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大量的新型檔案信息資源。高校要加強新型信息資源收集,提升信息資源采集的廣度與深度,尤其是要突破檔案資源以“行政檔案資源”為主的檔案資源采集思路,融入人物、文化、科研、歷史等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還要關注媒體檔案信息資源建設,以更好地提升檔案信息收集能力。
(三)借助現代技術支撐,強化信息服務能力
大數據時代是技術滋生下的產物,因此高校檔案工作要強化信息服務能力,必須借助現代技術手段為支撐,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增值與服務能力升級。
1.規范的數字化處理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必須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規范的檔案資源數字化處理。新時期,高校檔案工作必須將檔案信息資源的數字化處理作為首要任務,對所有檔案完成數字化加工,提升檔案資源數字化加工的技術含量,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奠定堅實基礎。
2.升級信息管理系統
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的價值提升需要一套與之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高校必須基于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對既有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優化升級,構建基于大數據時代的檔案管理系統,確保信息系統的存儲、分析能力,并且是信息管理系統具有相對的可擴展性,以確保高校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安全措施,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安全是高校檔案工作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高校必須優化安全措施,加強檔案信息安全管理。
1.提升安全技術
高校要發揮技術優勢,用先進的技術構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線。高校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以安全及時為支撐,提升信息系統的安全防控能力,通過先進的監控技術、密碼技術、信息過濾技術等,從技術層面嚴防安全漏洞。
2.強化制度建設
高校檔案第二道安全保障是安全制度,高校要基于大數據時代安全問題,加快安全制度建設,力求全方位地規范人們的行為,將因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確保高校檔案工作能夠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總之,高校檔案工作轉變不僅是大數據時代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檔案工作必須基于大數據時代特點與要求,進一步提升工作主動性,使檔案工作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促進高校更好、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姜萍,姜葉飛.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管理模式變革研究[J].蘭臺世界,2015(11):30-31.
[2]傅笑然.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探析[J].高教學刊,2015(19):128-129.
[3]王濤.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檔案資源共享研究[J].蘭臺世界,2016(04):75-76.
[4]王書偉.大數據時代政府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3.
[5]松姍.綜合檔案館政務微博應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6]石潔.面向公眾的國家綜合檔案館特色館藏體系建設研究[D].山東大學,2010.
[7]資蕙.信息公平與檔案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安徽大學,2007.
[8]Timothy R.Huerta,Mark A. Thompson,Eric W. Ford,William F. For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mplementation and hospital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02).
[9]Cheng Ziyu,An Haining.The Building of Digital Archives Personalized Service Website based on Web 2.0[J].Physics Procedia,2012.
[10]J.Cousins,S.Chambers,E. Meulen. Uncovering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collab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2008(0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