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威
摘要日本在戰(zhàn)場擴大,戰(zhàn)費龐大,引起通貨膨脹,臺灣也深受影響。由于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市場混亂,銀行業(yè)績滑落。換言之,在巨變的時代里銀行體系亦受到牽累,因此面對潮流的改變,科技的進步,銀行業(yè)本身需做更大幅度的調整,才能繼續(xù)維系“適者生存“的能力。
關鍵詞臺灣殖民農業(yè)銀行
一、殖民地經濟模式的形成
1895年清朝依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而日本當時正在朝著資本主義路途演進,且產生帝國主義行動的意圖,臺灣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在日本當時的環(huán)境下,開始被塑造成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因此日本既得臺灣,遂以日本的利益為前提,對臺灣進行資本主義化的開發(fā)。
二、當地銀行業(yè)的出現及其所扮演的腳色
1895年5月,日本登陸臺灣,9月大阪中立銀行在基隆設置辦事處,辦理國庫事務,同時從事一般銀行業(yè)務,這是臺灣現代銀行業(yè)的開端。該辦事處的出現,距馬關條約簽訂僅五個月,離日本軍隊登陸基隆亦僅四個月而已。該行于翌年3月改名為日本中立銀行,同年5月在臺北,6月在臺南各設辦事處辦理國庫業(yè)務。至12月其因日本銀行創(chuàng)立辦事處而轉為普通銀行,1899年1月合并于三十四銀行,同年9月在臺中新設分行,爾后于1902年將基隆及臺中之分行撤銷,保留臺北、臺南兩家分行,作為日本在臺灣唯一專營普通銀行業(yè)務之銀行;又由于三十四銀行為大阪之大銀行與臺灣淵源深厚,頗獲本地人之信賴,而且有與臺灣銀行分庭抗禮之勢。1933 年12月,三十四銀行與山口、鴻池兩銀行合并,改稱三和銀行,三和銀行一直營業(yè)至臺灣光復后被臺灣銀行接收。光復當時,三和銀行只有三家分支機構。
三、“政策銀行”的出現
日本在明治時代初期,由于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內外商業(yè)活動發(fā)達,必須有金融機構為交易的橋梁,因此當時申請設立銀行或銀行類似公司之請愿書,隨時隨處有之。例如1871年,東京商業(yè)會議所,欲以資本金七百萬日元,設立東京銀行,為具有發(fā)行紙幣特權的私立銀行,此為請愿設立有組織的銀行肇始。繼之有三井組銀行、小野組銀行、鳥取縣的融通公司、滋賀縣之江州公司等許多請愿設立的申請。但當時日本政府未有監(jiān)督之法規(guī),故有由大藏省準予設立者,也有由地方官廳準予設立者,也有任由人民相對訂約成立者,甚至有隨意設立者。申請設立者有一百家左右,但日本政府對此等申請者,以銀行制度,有欠統一,有重蹈匯兌公司覆轍之顧慮,乃有確立銀行制度,編制草案之意。
1872年5月,日本政府公布“國立銀行條例”,以整理太政官票以及其他各種紙幣及發(fā)行新紙幣為重要任務,至1873年6月,首先由三井、小野組創(chuàng)立第一國立銀行準其開業(yè),這是日本最古老的銀行,總行設于舊東京市日本橋區(qū)兜町一番地,同年7月增設橫濱、大阪、神戶等三分行;同年12月由鹿兒島與大分之武士家族與商人創(chuàng)立之第五國立銀行開業(yè),1874年由三井、小野組與橫濱的貿易商創(chuàng)立的第二國立銀行,新瀉縣的地主所創(chuàng)立的第四國立銀行各自開業(yè)。
四、臺灣銀行的創(chuàng)立
1895年,日本據臺之后,對于外商壟斷臺灣的經貿活動,自然耿耿于懷,而想要打破這種局面,有必要以金融勢力為中樞,內則鼓勵生產、投資,外則配合海外據點的設立,建立行銷網路,而且可以延伸臺灣的經貿實力。
1898年2月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被任命為第四任臺灣總督,其副手后藤新平,在當年7月向日本大藏省次官添田發(fā)函,促其急速設立臺灣銀行,因為當時臺灣民間流通的貨幣多達十多種,甚為紊亂,極待統一。另外,臺灣與對岸的大陸貿易年達二千五百萬日元以上,有賴金融機構的配合,臺灣島內的產業(yè)發(fā)展,更需要金融上的輔導與獎勵。
另外日本本國雖于1897年實施金本位制度,但鑒于當時臺灣多年使用銀貨之習慣,且因日本剛廢止銀本位制,國家持有大量之銀圓,乃采用一種折衷政策,準許通用日本銀圓金本位制。即在以金為計算基礎之金銀公定比價之下,除將銀圓充作法幣通用外,限制外國銀幣的通用,并由臺灣銀行發(fā)行銀圓兌換券,但此一變態(tài)制度終于引發(fā)種種弊害。譬如計算上是金幣,實際授受卻是銀幣,因此發(fā)生計算及交易上之麻煩,且由于金銀市價變動不定,兩者公定價格需要隨時調整,造成投機與套匯危險;其次隨日俄關系惡化,對臺灣銀行請求兌換銀幣之數額激增,致使臺灣銀行陷于困難。
五、結語
綜觀日本在殖民臺灣時期,創(chuàng)設現代化的銀行,其原始目的是解決政府債務問題及吸取儲蓄資金,對臺灣的產業(yè)并無直接助益,然此現代化的金融機構卻在下一個時期為臺灣提供經濟發(fā)展的基礎,臺灣今日能有如此發(fā)達的銀行體系,可謂是從殖民時代開始所奠定的基礎。
另外,回顧殖民時代銀行業(yè)經歷盛衰興替之后,清楚的顯示,有些銀行開業(yè)至今已逾百年,迄立不搖,業(yè)務蒸蒸日上,蓬勃發(fā)展,有些銀行則須依賴政府的支援,甚至逐漸萎縮,走上倒閉或被合并的命運。這些彼此的消長變化,說明了銀行的“種類”或“型態(tài)”也必須隨著時空環(huán)境的變化及科技的日新月異而調整。
參考文獻:
[1] 陳榮富.臺灣之金融史料[J].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
[2] 袁穎生著.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M].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