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 目前關于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很多種,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較為推崇建構主義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法,對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以及學習環境兩個方面較為重視。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其構成要素入手分析,分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討建構主義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 建構主義教學法 語文教學 高中 情景設置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想像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說言:“想像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像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當今教學領域研究的主流,其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這已成為現代教學理論的基礎。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特點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經驗建構的結果,它存在于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中;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如下:
1.1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同一問題形成不同的看法,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領悟。
1.2教師觀和學生觀
建構主義教學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教師要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在問題解決中,要求學習者綜合運用原有的經驗,通過查閱有關信息資料、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建構起與問題解決相應的知識經驗。
1.3教學原則
(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
(2)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識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引導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3)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一員。
(4)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教”)。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討。
(5)鼓勵學生對各種想法進行嘗試,反對兩者必居其一的觀點。
2高中語文閱讀建構主義課堂教學的實施
實行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應該從確定問題和準備學習資料、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效果評價、強化練習六個方面入手。這里以高中第一冊課文《過萬重山漫想》教學為例,說明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貫徹建構主義教學思想。
(1)確定問題和準備學習資料:根據單元計劃和本次課的內容,圍繞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確定這一堂課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強化練習時要解決的問題,問題要具體,要有研究價值。例如在這節課上,針對自主學習提出,請同學認真解讀全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針對合作學習提出,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自己解讀的基礎上,發表見解。進行針對強化練習提出,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習本主題所需信息資料的獲取方法和準備在課堂上讓學生查閱的學習材料。信息資料的獲取是讓學生課外查找的,如書籍、教課書和網絡中有關學習內容的資料。學習資料的內容是針對本次課學習要涉及的相關內容及各教學環節安排的練習,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查閱的材料。
(2)創設情境: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創設出使學習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教學情境。在教學的導入部分,創設相應的環境情境,給學生展示素有“四百里天然立體畫廊”之稱的瑰麗奇特的三峽美景,使同學披文入情,緣情而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設學習情境,當學生有了強烈求知欲的時候,他們自己會主動去看書,去思考,去探究。在教學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環節上,創設探究情境。在效果評價環節上創設激勵情境。在強化訓練環節上創設競爭情境。
(3)自主學習:針對自主學習要解決的問題,學生接觸了教師準備的學習資料以及教師課前讓學生查找的信息資料(譬如,三峽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位置?它的特點?它的文物古跡?三峽工程?作者謳歌什么?期望什么?等等)后,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教師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學習資料上的內容去探索、去發現,以體現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學習時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各種問題的理解,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同時,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4)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小組,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學習環境,以利于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進行交流。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后,帶著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小組探討,通過小組合作練習、相互配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找出問題。例如有同學提出問題:課文為什么取名過萬重山漫想?第二段的寫景有什么作用?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的喜悅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悅又是什么?于是就此問題,師生展開討論,同學發言積極踴躍。有的同學認為是三峽兩岸的奇峰異石很多,展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也有的同學認為題目本身很富有詩意,因為"萬重山"出自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通過討論,同學們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在現代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和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我們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