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娜+楊占伊
摘 要:以陜西省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先進典型有崇尚感但先進典型教育的感染力、先進典型教育的活動氛圍在減弱,并且存在先進典型教育的內容模式單一問題,進一步歸納出先進典型教育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影響的廣度相對狹窄、深度相對欠缺、持久度相對縮短的特征。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先進典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246-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中指出:“要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需要建立專項評優獎勵制度,定期評比表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樹立、宣傳、推廣一批先進典型。”[1]近幾十年來,民辦高校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民辦高校的發展比較迅速,其數量、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民辦高校大學生先進典型培育機制還處在不斷探索階段。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先進典型教育的調查現狀
1.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本調查以西安市內西安外事學院、西安翻譯學院、西京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安培華學院等民辦高校的1 465名學生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問卷和訪談的問題主要從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性別、政治面貌、年級、學歷)對先進典型選樹的了解和認可程度、對先進典型的選樹及宣傳教育方面的評價情況及先進典型對被調查個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
2.新時期先進典型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影響的現狀。第一,新時期大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重視對先進典型的學習,并認為仍需要先進典型教育,對先進典型的選樹、學習持肯定態度。筆者在陜西省西安市多所民辦高校中開展的問卷調查及訪談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肯定并認同先進典型在高校大學生中的重要作用,并認為大學生先進典型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生認為學校或學院組織選樹、學習先進典型教育活動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積極作用,會不斷地激勵著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絕大多數學生主動在情感體驗和心理上認同先進典型。從心理實質的角度上講,這是大學生主動尋求情感和認知上的同伴與朋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受到激勵和幫助,最終達到大學生“社會化”的目標。例如:關于“你認為學校是否有必要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的問題, 其中有87.65% 的同學表示“有必要” ,僅有7.37% 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不清楚”的有4.98%;關于“你認為大學生有必要學習先進典型人物嗎?”的問題,有87.10% 的同學認為有必要, 有7.03%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5.87%的同學不清楚;關于“當前學校的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對你的思想行為是否起到正面的觸動和影響?”選項中,62.18%的同學選擇有,33.58%的同學選擇一般,選擇完全沒有的只占4.23%,并且在“寫一下你所了解到的學校的評優(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有哪些?”一題中,80%以上的同學能寫出1項以上的學校評優活動。可見,大多數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先進典型的重要性是積極認同的,訪談中發現,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需要通過學習先進典型來樹立人生目標,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學習先進典型,應有所分辨地學習。
第二,民辦高校學生對先進典型有崇尚感但先進典型教育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在減弱。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益凸顯,人們價值觀中政治因素趨于淡化,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同樣處于時代先鋒的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日益增強,思想觀念也日益多樣化,學生對先進典型的崇尚感和先進典型對許多青年大學生的感染力逐漸減弱。調查問卷中,“你關注學校關于學生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評優)的各項活動嗎?”一題中,選關注的占38.63%,一般關注占52.49%,8.87%的大學生選擇不關注。這說明雖然民辦高校也經常開展各種學習先進典型的活動,各種表彰先進的活動也很多,但是大學生不予關注,所以在大學生中耳熟能詳的先進典型會越來越少。在訪談的過程中,許多學生表示,選樹的先進典型不能夠貼近生活, 先進典型的事跡有夸大成分,選樹的先進典型過于單一,眾多的先進典型人物“可敬而不可愛”,離自己太遠,出現了樹典型難、當典型難、學典型難的現象。先進典型的力量正在減弱,而且在廣大同學心中,先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典型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第三,民辦高校先進典型教育的活動氛圍減弱。調查數據顯示,對于學校組織的學習先進典型活動,選擇偶爾參加(51.06%)和不會參加(11.81%)占了所調查大學生的大多數,只有37.13%的學生表示會主動參加。在“你為什么會參加學習先進典型事跡的活動?”一題中,選擇“因典型的精神而感動”的占47.37%,其他選擇“不好意思不參加集體活動” “學校(學院)規定必須參加” “組織活動需要”占到52.63%。在“你是否曾被選拔為二級學院或者學校的先進典型(評優對象)?”一題中,只有14.06%的選擇“是”。這反映了許多大學生對學習先進典型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度不高,新時期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先進典型的活動氛圍減弱。
第四,目前民辦高校先進典型教育的內容和先進典型的宣傳方式與學生的心理預期存在差距。很長時期以來,民辦高校大多沿襲傳統“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學習先進典型活動存在內容枯燥、 形式單一、 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典型宣傳教育主要是單向的形式進行的,方式過于簡單化、單一化,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形式進行雙向互動式的典型宣傳和討論,不能引起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共鳴,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民辦高校先進典型宣傳教育的實效性。在本次調查問卷中, 專門設計了針對大學生先進典型的宣傳教育的問題。例如:調查問卷中“你認為當前學校典型宣傳教育的形式符合你的特點嗎?”的選擇結果看,33.92%的學生選擇符合,感覺一般符合和不符合的占66.08%。由此可見,當前先進典型的宣傳教育的形式不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自身特點。關于“你比較喜歡哪種形式的學習先進典型的活動?”選擇主題班會占30.78%,選擇網絡占33.24%,選擇座談會的占16.59%,選擇事跡報告會的占19.39%,這充分反映了民辦高校大學生更喜歡通過網絡互動交流、面對面等生動形象直接的方式,而非單方向的報告灌輸方式。因此,民辦高校如何進行先進典型樹立與宣傳教育至關重要,這關系到新時期先進典型能否在民辦高校大學生中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先進典型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影響的特征分析
1.選樹的大學生先進典型太過單一,宣傳方式滯后, 影響的廣度相對狹窄,不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充分發揮大學生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已成為眾多高校的共識。但在調查中發展,民辦高校在開展學生典型培育工作過程中,習慣于樹立一些高、大、全的先進典型, 沒有充分考慮到選樹貼近民辦高校及民辦高校學生群體實際的先進典型。同時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表示先進典型教育的內容枯燥, 形式單一,不能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先進典型本身具有十分可貴的學習價值,但由于宣傳方式和手段的保守刻板,導致他們的事跡也大多局限于本班級、本系、學院流傳,并未在最廣大的學生中得到最廣泛的傳誦, 因而使得先進典型本身的價值大打折扣, 多數學生對新近樹立的先進典型感到陌生,更談不上自覺地學習先進典型,先進典型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受到影響,因此,先進典型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影響的廣度呈現出相對狹窄的特征,選樹起來的典型往往不能得到學生的共鳴。
2.先進典型的影響深度相對欠缺。先進典型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影響的深度分為三個層面:認知層面、情感態度層面、行動層面。認知層面體現在大學生對先進典型的了解及認識上。情感態度層面,體現在先進典型可以激活大學生的情感或者轉變大學生的態度。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僅作用于人們的認知層面、情感態度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的落腳點在于大學生的行動層面。在調查和訪談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先進典型的活動中出現了形式主義的傾向。有的把向先進典型的學習活動,當作一種應付班級、老師、學院和學校的任務,有的純粹是隨大流、湊熱鬧,置身學習典型教育活動之外,只是當作是“觀眾”和“旁觀者”,學歸學,做歸做,言行不一致,反映出民辦高校中先進典型對大學生影響的深度相對欠缺,結果可能就會出現一方面先進典型被高高樹起,另一方面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相互脫節。
3.先進典型的影響持久度相對縮短。目前,信息時代已經形成,先進典型人物和事跡的宣傳獲得了更多的平臺和機會,但也正因如此,面對網絡時代的“信息組合爆炸”,面對各種新媒體“狂轟濫炸”式的典型宣傳報道,人們“認知超荷”,各種信息應接不暇,一個先進典型的名字還沒有記住,下一個先進典型又出來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導致了人們注意力的分散,相應地對先進典型的關注度反而降低。在訪談中,我們發現一些大學生把學習先進典型視作“短期行為”,認為學習先進典型只不過是一年一度的事情,滿足于表幾點決心,貼幾張標語,做幾件“好事”上,導致學習活動表面化,走過場,甚至走形變樣。由此可見,先進典型對大學生影響的持久度相對縮短。
三、結語
民辦高校大學生先進典型培育機制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國家對民辦高校的扶持以及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還需要我們立足實際不斷去探討,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張麗芳.大學生先進典型教育探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
[2]關敏泓.增強高校典型教育實效性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5(10).
[3]余紅珍.高校先進典型選樹工作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高教論壇,2014(9).
[4]戴世勇.高校典型教育效果弱化原因分析及對策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2).
[5]王麗.高校典型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高教高職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