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奶業經濟形勢展望及相關建議
文/劉長全 劉玉滿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

2016年,在國際市場繼續低迷和國內奶業競爭力整體不足的背景下,奶業進口繼續增長,國內奶牛養殖業依然艱難。隨著散戶和小規模養殖戶大量退出,一些規模養殖戶擴大規模、蓄積產能,奶牛養殖主體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下半年,隨著國際市場調整到位,生鮮乳收購價格觸底反彈,市場顯示回暖跡象。
1.1生鮮奶價格觸底反彈
2016年前11個月,生鮮奶價格總體平穩,經歷了一個“高-低-高”的曲線變化過程。據農業部對生鮮奶價格監測數據,2016年1月初每公斤生鮮乳價格為3.57 元,與2015年初最高價每公斤3.67 元相比,下降了2.72%。截至8月之前,生鮮乳價格持續走低,最低降至每公斤3.39 元,比年初下降了5.04%。從8月底開始,生鮮乳價格開始反彈,截至12月28日,升至每公斤3.53 元,比年中最低點高4.13%,但是仍低于年初最高價格。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對全國近300家規模養殖場的生鮮奶價格監測數據,生鮮奶價格走勢與農業部監測結果趨勢一致,但結果不盡相同。1月生鮮奶平均價格為每公斤3.82 元,同比下降了4.74%;1~7月,生鮮奶平均價格一路走低,降至每公斤3.64 元,下降4.71%;8月以來,生鮮奶平均價格開始回升,12月生鮮奶平均價格升至每公斤3.78 元,比年初最高價格還低1.05%。
1.2乳品進口量明顯增加
在國際乳制品價格持續走低和國內奶業競爭力整體不足的背景下,各類乳制品進口量快速增長。根據國家海關統計,2016年各類乳制品的進口數量全面上升,進口量都創歷史新高。按照1~11月增長比例,全年乳制品進口總量將首次突破200 萬噸。各類乳制品中,進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酸奶,其次是煉乳和鮮奶。具體來說:(1)1~11月液態奶進口量累計60.17 萬噸,同比增幅達到48.01%,按照這一增長比例,全年液態奶進口接近70 萬噸;進口額為6.28 億美元,同比增加了38.87%。其中,鮮奶進口48.23 萬噸,同比增長46.48%。酸奶進口1.94 萬噸,同比增幅高達115.84%。繼2015年酸奶進口首次突破萬噸,2017年又可能翻一番,至2 萬多噸。(2)1~11月干乳制品進口量累計為119.93 萬噸,同比增加14.63%;進口額為24.60 億美元,同比減少0.48%。其中,奶粉進口55.88 萬噸,同比增加9.06%,進口額為13.54 億美元,同比減少4.01%。乳清進口45.77 萬噸,同比增加16.41%;進口額為4.09 億美元,同比減少16.16%。奶酪進口量累計為8.93 萬噸,同比增加30.90%;進口額為3.85 億美元,同比增加21.98%。奶油進口量累計為7.54 萬噸,同比增加20.96%;進口額為2.79 億美元,同比增加17.68%。(3)1~11月牧草干草進口量累計為153.69 萬噸,同比增加22.75%;因為牧草平均價格下降,進口額同比減少0.91%,為4.79 億美元。(4)1~11月進口奶牛數量減少,進口價格也大幅降低。進口種牛為108 348頭,同比減少17.7%;進口額為2.02 億美元,同比減少40.8%,平均價格為1 863 美元/頭,同比下降28%。
1.3規模化養殖占比繼續提高
中小養殖戶一直是政策扶持的盲區,向乳品企業出售生鮮奶時所遭遇的低奶價、限收、拒收現象也常態化。在消費市場疲軟、進口乳制品擠壓、政策扶持乏力、乳品企業歧視、養殖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小養殖戶所面臨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經歷兩年多的持續低迷,中小養殖戶破產非常普遍,奶牛養殖處境從“賣奶難”向養殖戶大量退出發展,推動養殖結構的轉變。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在河北等地的調研,牧場(小區)數量和存欄數量都在減少,牛奶產出也在下降。2014年底,保定市清苑區共有32 家奶牛養殖場(小區),2015年底減至28 家,2016年截至9月還剩27家,又有一個家庭牧場正在退出。隨著小區轉牧場進程的加快,還有很多小區養殖戶退出。養殖戶退出減少在其它調查地區也很突出,其中唐山市豐南區原有20 多家養殖戶,現在僅剩12 家;漢沽農場原有6個養殖場,現在僅剩2 家。小規模養殖戶(包括進小區的養殖戶)加快退出的同時,規模牧場的存欄量穩中有增。雖然市場環境困難,但是規模牧場普遍對后市抱有期望,不但在堅持,而且還積極擴群、蓄積產能。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數據,2016年11月監測牧場奶牛存欄數比年初增加4.0%。總體而言,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退出、規模養殖戶擴大規模帶來整個奶牛養殖業生產主體結構的轉變。

表1 2016年乳制品與牧草進口情況

圖1 主產省生鮮奶收購價格與FAO乳品價格指數

圖2 主產省奶飼比與IFCN奶飼比
2.1生鮮奶價格繼續回升空間不會太大
此輪生鮮奶收購價格回升的重要原因是國際奶業市場經過持續調整后供求關系趨于平衡,國際市場奶價開始走強。從圖1可以看出,自4月開始,FAO乳品價格指數持續回升,從127.4點升至11月的186.4。隨著生鮮乳收購價格提高,國內奶牛養殖業的困境得到緩解,反映奶牛養殖經濟環境的奶飼比,即生鮮奶價格與飼料價格(參照IFCN標準,綜合飼料價格為玉米價格與豆粕價格加加權均值,權重分別為70%和30%。)之比,也有明顯提高,從7月最低點的1.33回升至12月中旬的1.43。
此輪國際市場奶價回升是調整產能實現供求平衡的結果。由于世界經濟增長依然緩慢,奶業消費需求難有較大增長,短期內需求因素對奶價上升不會有太大拉升作用。目前,國際奶業市場總體上已調整到盈利水平,在奶價回升與飼料成本下降雙重驅動下,國際市場奶飼比回升到1.5以上,國際市場奶價增長缺乏后續動力,預期將在小幅上升后企穩。從圖1和圖2來看,FAO乳品價格指數與IFCN奶飼比的增長態勢都有所放緩。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自8月開始持續回升,比國際乳品價格回升的時點滯后4 個月,短期內應該不會出現明顯下跌,預期2017年還會有進一步的增長,但是增長空間不大。
2.2乳品消費市場將繼續保持平穩態勢
由于乳制品產量與乳制品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乳制品產量數據在很大程度可以用于衡量乳品消費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1~11月,全國液態奶產量2 499.0 萬噸,同比增加8.1%。如果按國內生產液態奶與進口液態奶之和計算,1~11月液態奶消費量超過了2 559.2 萬噸,同比增長了10.76%。2016年1~11月全國干乳制品產量230.0 萬噸,同比減少8.42%。綜合來看,2016年乳品消費需求有所增長,預計2017年仍將保持平穩增長勢頭。
2.3乳品進口總量有可能出現小幅回調
2016年,幾乎各類乳制品的進口都達到歷史高點,預期2017年乳制品進口將基本穩定在這個水平或小幅回調。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1)2017年乳品消費需求僅會有小幅增長;(2)在生鮮乳收購價格回升的情況下,國內生鮮乳產能和產出會有一定增長,但不會太大,短期內牧場缺少大幅提高產出的能力;(3)國際奶業市場企穩、奶價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進口增長。但是,受資源約束,長遠來看,我國乳品自給率仍將逐步下降,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會越來越高。
2.4生鮮奶質量風險控制需要關注
市場低迷階段,乳品加工企業通過提高收奶質量標準來控制收奶量,進入加工環節的原料奶質量普遍較高。201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供求偏緊,加工企業在收購生鮮乳時也有放松質量指標限制。例如,根據在河北一些地區的調查,近兩年設定的限制交奶的菌落數與體細胞數標準已不再執行。質量指標的放松對于緩解奶源緊缺可能有作用,并且有利于養殖戶正常利益的實現,但是在質量安全方面的潛在風險仍應有所防范。
2016年的奶業仍處于嚴冬期,特別是奶牛養殖環節發展異常艱難。由于受到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上下擠壓,以及資源、環境雙約束,特別是新環保法的實施,奶業的未來發展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2017年奶業發展應緊緊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調結構、穩產能、促增收三個方面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3.1堅定不移地調結構
調結構是今后一個時期奶業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又長期的歷史任務。
一是要繼續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走種養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應逐步擴大“糧改飼”“糧改草”的規模,讓種植業與奶牛養殖業形成良性互動、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模式。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既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和經驗,也是我國發展現代奶牛養殖業的內在要求。走“種養一體化”的養殖道路,在保障奶牛場優質粗飼料基本自給的同時,又可以做到糞污100%還田,既可以降低養殖成本,又可提高生鮮奶質量,還可減輕環境污染,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二是要繼續推進奶源結構調整,走奶源供給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在穩定奶牛生產的基礎上,應大力發掘不同奶類動物的生產潛力,因地制宜地扶持和開發奶山羊、奶水牛、奶牦牛、奶綿羊以及乳肉兼用牛等奶類動物的生產潛力,既能豐富奶類市場供給又能有效抵御外來競爭。
三是繼續推進乳制品結構調整,走產品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我國奶業無論是從近期看還是從長期看,形成與國際市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產業格局是非常必要的。乳制品結構調整的重心在于打好液態奶和嬰幼兒配方奶粉兩個市場的保衛戰,讓中國成年消費者喝中國的原裝液態奶,讓中國的嬰幼兒吃中國的原裝奶粉。
3.2堅定不移地穩產能
穩定奶源供給是穩定行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奶源供給穩定了奶業才能走上持續健康的發展軌道。2014年以來,由于受到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奶業進入了寒冬,養殖環節發生了“賣奶難”,加工環節也出現了“賣奶難”。2016年的中國奶業,實際上是在“兩難”中前行。中國奶業的寒冬實質上是養殖環節的寒冬,中小規模養殖、養殖小區,甚至是一些大規模養殖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驗。在養殖環節內部,中小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的生存更為艱難。因此,今后一個時期,穩產能的首要任務是要穩定中小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原料奶的生產產能,這類養殖主體占據著中國奶牛養殖業的半壁江山。穩定這類養殖主體就是穩產能,保護這類養殖主體就是保護中國奶業未來。因此,未來的奶業扶持政策要向養殖環節傾斜,養殖環節的扶持政策要向中小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傾斜。乳品加工企業收購原料奶時應按質論價,應取消對中小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的價格歧視政策。
3.3堅定不移地促增收
促增收就是促進奶農增收,尤其是促進中小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的奶農增收。影響奶農增收有技術性、制度性、政策性等多種因素,其中,對奶農而言,技術性因素具有內在性,而制度性和政策性因素具有外部性。內在性問題靠奶農自身可以解決,然而,外部性問題靠奶農自身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今后一個時期,促增收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奶農解決外部性問題。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實質就是要理順產業鏈上不同經營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目前,中國奶業普遍實行的是“公司+奶站(合作社)+養殖戶(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公司、奶站(合作社)、養殖戶是三個相互獨立的經營主體,代表著三個不同的利益集團。在利益博弈過程中,乳品企業和奶站都可以把經營風險轉嫁給奶農,因此,奶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弱勢群體。三個經營主體的利益分配不公是中國發展現代奶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從長遠發展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和經驗,從制度和政策設計層面建立奶農增收穩定機制,讓奶農與奶業的“弱勢群體”說再見。
2017-01-24)
劉長全(1975-),安徽合肥人,2006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產業經濟、農村經濟研究。
劉玉滿(1955-),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畜牧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