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慧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醫學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臨床護理路徑(CNP)標準化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質量的影響
郭 慧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醫學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CNP)標準化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5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各27例,其中常規組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予以CNP標準化管理。結果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92.59%VS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NP標準化管理在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精神分裂癥;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
臨床護理路徑,即是指可以預先設定護理起點與終點的一種醫療護理模式,通過圖表,為患者提供有順序、有時間以及有效的護理服務,以此來控制各個階段的護理質量以及醫療經費[1]。護理人員通過臨床護理路徑,可讓患者熟悉自我的護理計劃,按照此種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預見性的護理,參與到臨床護理和治療過程中。本次實驗以我院5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實驗對象,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實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精神重癥患者54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與臨床精神分裂癥標準相符,剔除存在其他較為嚴重的身體疾病患者。采用電腦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各組27例,其中研究組例14男,13例女,年齡20~66歲,平均(40.12±6.32)歲;常規組16例男,11例女,年齡21~67歲,平均(40.22±6.42)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比較發現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具體方法如下:構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以護士、護士長以及主管醫生為核心,入院后,安排責任護士全方位評估患者情況,并針對患者實際狀況,制定合理的護理路徑表,同時,為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入院指導工作,為其講述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內容以及有關事項等等。在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時,分三個階段具體實施:(1)入院后24 h,由責任護士將其送入一級病房,評估患者病情之后,由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按照評估結果,共同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2)從入院之后的第一周一直到患者病情較為穩定的這個階段,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睡眠、衛生、飲食、用藥等,若是發現患者存在異常情況,則應當將其異常反應詳細記錄,并及時向主治醫生反饋,隨著治療過程的延長、深入,責任護士可慢慢引導患者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的參與,為患者與其他患者交流構建良好的橋梁。(3)恢復階段,按照患者病情實際,責任護士慢慢知道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主要內容有基本生活能力的鍛煉、藥物管理能力以及基本使用能力、人際交往以及角色扮演等,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在整個護理期間要與患者進行多交流,旨在緩解患者負面心理,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護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以我院自擬問卷調查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兩組護理服務質量,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其中總滿意度=比較滿意度+非常滿意度。詳細記錄患者入院時間、出院時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27例患者中,非常滿意18例、比較滿意7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為92.59%;常規組非常滿意13例、比較滿意8例、不滿意6例;總滿意度為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689,P<0.05)。
2.2 住院時間
研究組住院時間為(54.45±11.2)天;常規組住院時間為(78.73±15.6);數據對比發現,研究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569,P<0.05)。
精神分裂癥,臨床病因尚未清楚,臨床表現各異,多在亞急性起病或是在青壯年緩慢起病,此病涉及思維、感覺、行為以及情感等諸多方面的障礙。一般情況下,患者智能基本正常,意識清醒,但是大多數患者在發病期間,其認知能力存在程度不一的損害[2]。隨著病情的加重、反復發作以及病程時間的延長,多數患者最終會因此而出現精神殘疾、精神衰退,但也有部分患者通過臨床治療,得到基本痊愈。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尚無特效藥或是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需要花費較長的治療時間,患者治療的順從性也比較低。而這對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3]。在此次實驗中,結果發現,通過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的研究組,無論是在護理滿意度還是在住院時間方面,都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患者入院開始,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并根據評估的結果為患者制定針對性且合理的護理方案,按照患者的心理特點、病情以及信息反饋,調整治療過程中以及康復過程中的護理計劃,確保護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進而促進護理質量提升。
總之,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質量,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肯定。
[1] 朱偉芳,付萍萍,鐘文凱,楊淑芬.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5,15:166-169.
[2] 吳玉蘭,吳 欣,黃勁松.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2015,05:1164-1165.
[3] 周 穎,陸秀英.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3,19:105-106.
本文編輯:劉帥帥
R749.3
B
ISSN.2095-8803.2017.07.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