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麗
(貴港市人民醫院婦科,廣西 貴港 537100)
腹腔鏡在女性盆底重建術中的應用研究
吳桂麗
(貴港市人民醫院婦科,廣西 貴港 5371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PFD)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包括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盆底重建術是臨床上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解除其盆底功能障礙,而在近些年,腹腔鏡技術逐漸被應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治療中,受到臨床廣泛關注。本文主要是針對幾種腹腔鏡女性盆底重建術進行闡述和分析,以歸納總結腹腔鏡技術在女性盆底重建術中的應用進展。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盆底重建術;腹腔鏡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屬于婦科常見疾病,又被稱為“盆底支持組織松弛”“盆底缺陷”,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盆底肌力減弱、盆底支持薄弱,引起女性生殖器官及其相鄰臟器移位,在臨床上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1-3]。現階段,臨床上一致認為,分娩損傷、圍絕經期雌激素水平變化是導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通常情況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不會對患者的生存期限產生影響,不具有致命性,但其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還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故臨床上需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積極治療。
盆底重建術是臨床上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自1991年首次將腹腔鏡技術應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盆底重建術治療中,腹腔鏡盆底重建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4],現階段腹腔鏡盆底重建術的手術方式較多,本文主要是針對幾種腹腔鏡女性盆底重建術進行闡述和分析,以歸納總結腹腔鏡技術在女性盆底重建術中的應用進展,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腹腔鏡手術治療提供借鑒和幫助。
腹腔鏡下膀胱頸懸吊術(Brunch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金標準術式,即使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同時合并盆腔器官脫垂,也可在腹腔鏡下一次性修復重建,可避免患者因多次手術而造成機體嚴重創傷,還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手術后無異物存留于患者體內,術后3~12個月患者的痊愈率達到71%~95%。傳統的膀胱頸懸吊術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應用于治療壓力性尿失禁,主要是通過將陰道前壁、膀胱頸兩側組織于Cooper韌帶懸吊,使膀胱頸有效抬高,進而縮小膀胱與尿道之間的角度,增大膀胱經阻力和腹壓,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膀胱頸的控制能力[5-6]。1991年國外學者首次將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膀胱頸懸吊術中,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腹腔鏡下膀胱懸吊術主要適用于治療I型壓力性尿失禁、II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但不適合治療III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其手術步驟具體如下:行靜脈復合全麻,采取頭低臀高體位,術前留置18號Foley氣囊尿管,于患者臍部(1個)、下腹左側(2個)、右側(1個)作穿刺通道,穿刺至腹膜,將腹膜切開至膀胱底部上緣2 cm處,從一側臍動脈至另一側臍動脈將前腹膜層剪開,對膀胱前間隙進行充分游離,再對恥骨后間隙進行向下游離,將Retzius間隙打開,使恥骨、Cooper韌帶充分顯露,采用雙極電凝止血,對血管進行夾閉,分離膀胱與陰道,使陰道前壁充分顯露,采用2-0號不可吸收縫線對膀胱頸1.5 cm處陰道前壁進行縫合,將陰道前壁、膀胱頸兩側組織固定于Cooper韌帶上,再采用可吸收縫線對腹膜進行間斷縫合。相比于傳統開腹膀胱頸懸吊術,腹腔鏡下膀胱頸懸吊術的手術創傷較少,具有微創性的優點,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加快術后恢復。
腹腔鏡下陰道旁修補術主要用于治療陰道側壁缺陷患者,手術中,首先需在腹腔鏡下對患者盆側壁筋膜與陰道分離情況進行檢查,明確患者的陰道側壁缺陷程度后,再將Retzius腔隙打開,對陰道側旁組織進行分離,直至閉孔內肌、盆筋膜腱弓,再向上分離直至坐骨棘,采用2-0號不可吸收縫線對陰道側壁進行全層縫合,縫合時注意不要穿過陰道黏膜,從陰道頂端縫合至恥骨聯合后方,將其固定于閉孔內肌、盆筋膜腱弓上;如患者合并有壓力性尿失禁,還應同時實施抗尿失禁手術,先進行陰道旁修補術,再進行膀胱頸陰道懸吊術。腹腔鏡下陰道旁修補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盆底功能,但在術后可能會因手術中閉孔血管損傷、膀胱損傷、尿道損傷而致排尿困難、膀胱陰道瘺等并發癥,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中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有待進一步探討[7]。
腹腔鏡下骶骨固定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方式,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其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是當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盆底重建術治療中應用最多的手術方式之一[8-10]。
腹腔鏡下宮骶韌帶縮短術主要適用于骶骨韌帶未缺損的子宮脫垂患者,可有效促使脫垂的子宮懸吊恢復正常位置,尤其適用于具有子宮保留要求且無子宮病變的子宮脫垂患者。腹腔鏡下宮骶韌帶縮短術能夠有效保持患者盆底支持結構的完整性,可有效保留子宮,其手術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手術中,行靜脈復合全麻,采取頭低臀高體位,對雙側輸尿管走向進行明確,再將盆側壁腹膜打開,游離雙側輸尿管,將輸尿管推離骶骨韌帶,采用0號不可吸收縫線對骶骨附著2cm處韌帶進行縫合,采取折疊縫合方式,使子宮骶骨韌帶縮短,再沿著兩側子宮骶骨韌帶、直腸陰道隔進行荷包縫合,將子宮骶骨韌帶縫合于子宮頸陰道水平部位,將子宮頸固定于兩側骶骨韌帶上,打結,再對兩側骶骨韌帶進行間斷縫合,將縫線收緊、結扎,使子宮直腸窩封閉。腹腔鏡下宮骶韌帶縮短術的應用在近年來較少單獨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盆底重建術治療中,這主要是由于子宮器官脫垂的患者大多數存在骶骨韌帶缺損或變薄情況,手術后容易出現復發[11-13]。
腹腔鏡下骶韌帶陰道穹隆懸吊術是一種新型的腹腔鏡盆底重建術,手術中,需在腹腔鏡下對恥骨宮頸筋膜、直腸陰道筋膜進行游離,采用0號不可吸收縫線于坐骨棘上1 cm處將骶韌帶、直腸陰道隔縫合于陰道穹隆上,使其形成懸吊。腹腔鏡下骶韌帶陰道穹隆懸吊術的手術部位在患者盆腔深部,經陰道手術相對困難,開腹手術則手術創傷較大,而在腹腔鏡下則可對患者盆腔內解剖結構予以清晰辨認,便于操作,還可減少對患者膀胱、直腸的損傷[14-15]。
腹腔鏡技術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盆底重建術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手術方式主要包括腹腔鏡下膀胱頸懸吊術、腹腔鏡下陰道旁修補術、腹腔鏡下骶骨固定術、腹腔鏡下宮骶韌帶縮短術、腹腔鏡下骶韌帶陰道穹隆懸吊術等,其中,腹腔鏡下膀胱頸懸吊術、腹腔鏡下骶骨固定術相對常用,其臨床療效也得到證實,而其他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1] Ghinea R, White I, Benjamin B, et al. Laparoscopic-assisted 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using a parastomal prophylactic mesh and a biological mesh for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J].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2015,19(5):317-318.
[2] Maria S, Orhan B. Perineal hernia after laparoscopic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reconstru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with a biological mesh (Permac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2012,27(4):543-544.
[3] 趙來蘋.盆底重建術后患者凱格爾居家康復鍛煉模式的研究[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12):64-65.
[4] 韓 煒,鄭婷華,蔣 維,等.盆底肌肉康復訓練聯合盆底重建術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163-166.
[5] 曹莉莉,徐惠成.腹腔鏡膀胱頸懸吊術經腹膜外途徑治療壓力性尿失禁早期結果分析[C].//中華醫學會第五次全國婦科盆底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134-134.
[6] 張麗麗,蘭振和,王宇晗等.腹腔鏡下宮頸懸吊術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探討[J].醫藥與保健,2013,21(11):4-5,14.
[7] 郭英花,孫靄萍,林 華,等.腹腔鏡下經腹膜外陰道旁修補術治療陰道前壁脫垂9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9):795-798.
[8] 魏冬梅,王 平,牛曉宇,等.腹腔鏡下子宮/陰道-骶骨固定術與陰道網片全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療效比較[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5,11(2):37-42.
[9] 李順雙,紀 妹.舉宮杯輔助下腹腔鏡骶骨陰道固定術與協和式全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對比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5):388-391.
[10] 王 芬.盆底重建手術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5):29-30.
[11] 孫 靜,鄭真真,馮 曉,等.腹腔鏡在女性盆底修復術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16):7-9.
[12] 謝海容,羅春明,劉鶴鶯,等.腹腔鏡下子宮骶骨韌帶懸吊術在女性盆底重建術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20):2745-2746.
[13] 焦 順,李 暉.腹腔鏡輔助下的盆底重建術與傳統陰式手術治療盆底器官脫垂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4,34(28):131-133.
[14] 周國成.宮杯輔助下腹腔鏡骶骨陰道固定術與全盆底重建術兩種治療方案在盆腔器官脫垂患者中的療效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7):685-687.
[15] 吳恩霖,葉小月.8例全盆底重建術的護理配合[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8):107-10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713
B
ISSN.2096-2479.2017.24.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