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
2016年的秋季開學,七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已換成《道德與法治》,引發了我對現有的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一些想法。我多年在九年級任教,深切感受到九年級思想品德教學的難度。九年級思想品德的內容,幾乎都是純理論的,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又多,而我們的學生幾乎沒有什么社會經驗,要讓學生掌握并理解如此深奧的知識,確實非常難,因而教師必須是靈活地去使用教材,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得靠老師的善于運用”。
首先,教師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堂課只有四十五分鐘,教師不可能照本宣科地講完、講透,有必要舍去學生已會的知識或著通過自己閱讀就能弄懂的知識,否則就會讓學生更加一頭霧水。比如我在上第一課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就撇開了書本內容,以班里學生為例,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角色,應盡到哪些責任,同時指出個別學生某一種角色沒有扮演好,沒有盡到責任,即理解了教材,又教育了學生,一舉兩得,簡單明了。有時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時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對教材加以整合。比如第三單元的“合理消費”和第四單元的“艱苦奮斗精神”,第三單元的“三步戰略”和第四單元的“共同理想”,第二單元的“科教興國戰略”和第四單元的“創新精神”,第一單元的“角色責任”與第四單元的“理想的選擇”都可以合在一起講,使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記憶。
其次,結合教材知識,適時地加進時事政治。時代性是初中思想品德的重要特征之一,把時事政治教育與課本內容教學相結合,正好可以彌補課本內容的不足。例如,我在教授第二單元第三課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世界舞臺上的中國,視頻播放今年九月份在杭州舉辦的20國峰會。在講到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時,讓學生觀看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及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的視頻,這樣,更具有說服力和震撼力及教育意義。
再次,因地制宜地使用教材。我校位于城鄉結合部,學生中的大部分家長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對孩子疏于管教或無力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管教,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弱,且厭學的學生較多。因此,教學不僅是為了完成教材上的內容教學任務,更主要的是育人,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置更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學習的內涵是廣泛的,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文化,學習生活。聰明人的眼光是銳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最后,我們在開發利用教材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科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現代社會知識經濟高速發展,個人的發展與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學習能力與知識儲備量。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既包括各類知識,又包括社會生存技能、行為方式,乃至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還是教材的開發者,教師有資格也有能力對教材提出意見,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以學生發展為宗旨,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016年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的使用,說明教育部在對教材進行一些改革,在教材的編排上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用更加契合學生發展特點的教材,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也讓廣大的教師真正地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