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從以學定教的理念出發,以初中數學教學的實踐為例,重新審視學生錯誤資源的開發利用。具體要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即以錯導入,激發探究;利用錯誤,促進生成;辯證分析,挖掘亮點;追根溯源,究錯而糾。
【關鍵詞】初中數學;以學定教;錯誤資源
以學定教本質上就是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因此注重學生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便是以學定教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也是十分寶貴的教學資源。本文從以學定教的理念出發,以初中數學教學的實踐為例,重新審視學生錯誤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以錯導入,激發探究
以學定教首先要求我們把教學的目光落在學生身上,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制定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在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課堂導入環節,快速有效地實現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轉移,激發出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的問題。我認為利用學生的數學錯誤,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問題解決過程或解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究竟錯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這是學生犯錯之后最想知道的。這樣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強烈地激發。
二、利用錯誤,促進生成
強調以學定教,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就要注重學生的動態生成資源。在教學實踐上,許多教師都十分重視捕捉學生在課堂中隨時表現的智慧火花,對于動態生成的問題以及創造性思維,更是贊賞有加。但往往忽視學生利用的錯誤,促進課堂動態生成。其實在眾多的課堂動態生成資源中,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獨特的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在數學教學中,抓住時機,及時捕捉學生在數學認知,數學思維和數學問題的解決中出現的錯誤,并用作教學資源,促進課堂動態生成,則常常可以給人以路轉峰回的驚喜。
三、辯證分析,挖掘亮點
如何對待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如何處理學生的錯誤,這在本質上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以學定教的理念要求尊重學生,那么理應尊重學生所犯的錯誤。要善于辯證地看待和分析學生的錯誤。一是辯證地認識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出錯現象。教學雖然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但其不可預見性的因素和成分很多,學習過程中的出錯是正常的。那種凡是教師提問,學生就給出異口同聲的正確答案,到是值得懷疑,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否事先預演過?數學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確知識總是在與錯誤知識的斗爭過程中獲得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在不斷清除錯誤的過程中提高的。二是辯證地對待學生的錯誤,避免走進“棒殺”和“捧殺”的誤區。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有兩種對待學生錯誤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一種是采取一味地否定即“棒殺”。發現學生的錯誤就迫不及待地予以糾正,或者不問青紅皂白地斥責學生,甚至罵學生笨,對學生的錯誤零容忍。這就使得學生補考輕易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不可在數學學過程作大膽的嘗試和猜測,把許多創造性思維扼殺在萌芽狀態。另一種是面對學生的錯誤一味地鼓勵即“捧殺”。一些學生對新課程理念誤解,認為尊重學生就要無原則地維護學生,包括放任他們的錯誤。這兩種對待錯誤的態度和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三是一分為二地對待錯誤,充分挖掘錯誤中所包含的有用價值和亮點。錯誤和正確都不是絕對的,錯誤中往往包含著有正確的有利用價值的成分。在數學學習特別是數學習題的解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解題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在解題過程中卻有著合理思維的閃光點,面對這樣的錯誤教師切莫輕易否定,而是要充分挖掘其亮點。 如有的學生在分式運算是誤當方程解,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但是這錯誤中也有可以利用的價值,其實利用方程的解法來運算分式,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
四、追根溯源,究錯而糾
第一、知識理解偏差。這類錯誤是學生對新學數學知識,特別是概念、定理等沒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對其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把握存在著偏差。或者是在解題中忽視了隱含的條件,或是受到前后知識的干擾,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而出錯。對于這類錯誤,我們不能急于糾錯,而是要針對相關知識的缺陷,有的放矢地進行補充學習,直至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并進行舉一反三地訓練以便鞏固知識。
第二、思維不夠慎密。造成此類錯誤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思維缺陷造成的。數學是有著嚴密邏輯思維的學科,而初中學生總體思維水平不高,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常常是由于思維不夠慎密而導致數學理解或數學解題的錯誤。最常見的是不能深入挖掘隱含在概念、定義中的一些條件,考慮問題不全面,認識停留在表面化,不能把思維引向深入。針對此類錯誤,要加強數學思維的訓練,在例題教學中強調解題思路分析,重視數學思想的運用,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如,a、b、c表示有理數,那么它們就有可能是正數、負數和零,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是正數;在習題的已知條件中出現“等腰三角形”一詞,那么我們就應該立刻想到關于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質,并把它看做是已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