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萍,石玉嵐,劉 蕾,洪文君,張紫宇,宋孝鵬
(武警上海總隊醫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上海 201103)
1例特重度大面積灼傷患兒的護理體會
蔣秋萍,石玉嵐,劉 蕾,洪文君,張紫宇,宋孝鵬
(武警上??傟犪t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上海 201103)
小兒;特重度灼傷;護理
大面積燒傷威脅著患兒生命安全,影響其生活質量[1]其特點是皮膚薄,同樣熱力致傷,程度比成人嚴重,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輕微的感染可引起高熱,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大腦皮質下中樞的興奮性較高,易引起高熱、驚厥和嘔吐,且代謝快,營養需要量比成人多。小兒血容量與體表面積之比值較成人小,相對血容量較小,同面積燒傷時容易發生休克[2]。小兒休克的發生率與燒傷面積、患兒年齡和燒傷部位相關[3],在治療與護理上相對成人難度大。我科2015年4月27日收治1例體表灼傷面積達85%Ⅱ0-Ⅲ0患兒,屬特重特大面積灼傷,針對這些特點,給予針對性護理,并通過補液抗休克、抗炎、換藥、植皮手術等治療,患兒傷口愈合良好,各部位功能恢復滿意,于傷后106天康復出院。
1.1 一般資料
患兒女,2歲,2015年4月27日不慎跌入熱豆漿桶內,致頭面、軀干、四肢、臀部及會陰部灼傷,可見局部皮膚發紅、起水泡、破潰,當時創面未作特殊處理,2小時后到當時醫院就診,診斷為:熱液灼傷全身多處TBSA85%Ⅱ0-Ⅲ0(燒傷體表總面積)灼傷面積屬特重度。血壓70/42 mmHg,心率186次/min,給予補液抗休克、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留置導尿管等,傷后2 h共計輸入平衡液250 mL,期間尿量少,呈醬油色,立即給予晶、膠體(5%白蛋白)補液抗休克治療,5%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及20%甘露醇50 mL靜滴等利尿處理,后尿量明顯增加且較前轉清,8小時尿量約650 mL,傷后9小時轉人我科,神志清,精神萎靡,查體見創面位于頭面、軀干、四肢、臀部及會陰部,可見創面大量滲出液,大部分皰皮丟失,基底紅或紅白相間,痛覺遲鈍,四肢末端涼,足背動脈搏動弱。完善常規檢查,給予報病危、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及氧飽和度,繼續補液抗休克、抗感染治療。并分別于2015-06-18在全麻下行左下肢創面清創+自體皮取植術;2015-07-06和2015-07-27兩次在全麻下行殘余創面清創+自體皮取植術;手術順利,術后予以補液抗感染及營養支持,創面按時換藥等對癥處理。傷口愈合滿意。
1.2 護理及治療
保持呼吸道及補液的通暢,并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1 L/min,床邊備氣管切開包、吸引器,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及氧飽和度,繼續補液抗休克、抗感染治療。并分別于在全麻下行左下肢創面清創+自體皮取植術一次;及在全麻下行殘余創面清創+自體皮取植術2次;術后予以補液抗感染及營養支持和指導,創面按時換藥等對癥處理。
1.2.1 環境
患兒安置在科室單人急救室,嚴格限制家屬探視,保持病室干凈整潔,定時開窗通風,做好消毒隔離,每日地面用含500 mg有效氯拖地3次,換藥后或污染時隨時拖掃,每日病房空氣用紫外線消毒2次,患兒因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易受周圍環境影響,室溫維持在280C~320C,濕度維持在50%~60%。
1.2.2 靜脈補液護理
燒傷后由于全身微動脈和小動脈有2個時相的變化,先有一個短暫的收縮相,隨后轉為持續擴張相,收縮相的長短與血管收縮的程度和燒傷面積大小有關,微循環血流緩慢、血液淤滯是燒傷休克的顯著特點之一[4]。首要迅速建立可靠靜脈通道,該患兒采用淺靜脈留置針,因患兒傷后9 h入住我院,才開始規范輸注晶膠體及基礎水份,每小時尿量維持在每體重1 ml/kg以上。
1.2.3 創面的護理
燒傷創面的處理貫穿燒傷治療的全過程,保持創面清潔干燥及時擦去分泌物,積極做好口腔清潔工作,發現口腔異常及時匯報醫師,將頭部毛發剔除干凈,防止受壓,配合烤燈及除濕機等,休克期過后2 h更換體位1次,平臥位時使患兒呈“大字型”另患兒頭部燙傷較深,平臥位過長,頭部后枕區創面必然加深,護士自做一個環形墊圈并經常調整體位,使得頭部創面得以較早愈合,這為后期手術提供非常寶貴的皮源;定時翻身也避免了背部創面加深,致制皮覆蓋面積擴大。
1.2.4 手術護理
術前:患兒準備,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宣教工作,督促并強調禁食的重要性,因患兒術中嘔吐食物殘渣,可加大麻醉和手術的風險,要求禁食水不小于6 h:術晨落實好備頭皮護理,友好的和患兒交流并鼓勵使其信任,確保手術順利開展。
術后:患兒手術因不配合均采用全身麻醉,術后要注意保暖、妥善固定好頭部、約束帶約束四肢時松緊適宜,避免患兒手抓撓傷口及拔出輸液管等、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必要時吸痰、保持呼吸道暢通。嚴密觀察植皮去與取皮區的滲血情況,同時植皮區給予制動,取皮區24 h后打開100 w烤燈烘烤,避免感染。
1.2.5 營養護理
患兒因燒傷面積大,對機體打擊大,液體丟失多,至免疫低下,菌群移位和內分泌變化影響,導致創面延遲愈合,所以住院期間的早期胃腸道營養十分重要,我們科采用第三軍醫大學燒傷熱量公式,kj/d=4184×體表面積m2+104.6×燒傷面積(%),3大營養要素占總熱量的比例分別為蛋白質15%~20%,糖50%~65%,脂肪20%~30%。非蛋白熱卡:氮(g)小兒200:1的原則進行[5]。休克期后和家屬一起制定營養計劃,給于高熱量易消化的流質軟食,如米湯、牛奶和果汁,等適應后逐步過度到半流及普食,指導家屬自制雞湯加稀飯或面條及清淡的魚湯、火腿、骨頭和鴿子湯等3餐/日,禁連續多日吃同樣食物,每餐200 g左右,外加小安素27.9 g+溫開水100 mL口服4/日(睡前口服一次),注意耐心、細致、親切的喂食,同時還積靜脈積極靜脈營養(如氨基酸、必須脂肪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保證患兒心理、身體都處于接受治療最好狀態,確保最快康復。
1.2.6 心理護理
小兒燒傷后為防止交叉感染,入院后一般禁止家屬的陪護,同時患兒因對環境不熟悉產生的恐懼及換藥時所致疼痛,往往不配合我們常規的治療與護理,這時需要我們責任護士根據患兒不同的心理,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如多與患兒接觸,對不會用語言交流的患兒多用手觸摸患兒,增進情感,減輕患兒對醫護人員的恐懼,有空多講講故事,唱唱兒歌、做游戲等,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減輕換藥時的疼痛,同時積極做好家屬的心理安慰與疏導,同時用手機記錄下護士與孩子互動照片,讓家屬看看,緩解其壓力,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同時充分發揮好科室護工阿姨的人性化關懷,指導、協助她們給患兒良好的心理支持,使患兒得到充分的親情關懷,減輕對疾病和相關問題的心理應激。
通過精心的護理,患兒休克期度過相對平穩,感染期因灼傷面積大、滲出多,機體代謝分泌旺盛,營養吸收慢,致創面愈合延遲等現象,經歷106天創面基本愈合,電話隨訪功能恢復良好。
小兒燒傷在臨床上很常見,其發病率約占燒傷住院病例總數的1/3左右,其中1~3歲患兒占所有小兒燒傷患者的3/4[6],臨床上大部分患兒以燙傷為主,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我們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除了要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外,還需要細心、耐心、愛心和同情心,更要求具有較強的燒傷??评碚撝R,做好營養支持、加強呼吸道、創面及特殊部位的護理,嚴格掌握休克期補液原則和心理護理等,確保治療護理順利進行,從而減少和防止各種并發癥,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燒傷患兒的治愈率和生活質量。
[1] 汪 新,錢培芬.臨床燒傷護理手冊[M].新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4):62-63.
[2] 易 濤,潘 輝.小兒大面積燒傷的護理干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143.
[3] 黃躍生.名院名醫燒傷科特色治療技術[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7):303.
[4] 楊宗城.燒傷治療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96.
[5] 黃躍生.燒傷科特色治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文獻出版社,2004:364-365.
[6] 董肇楊,張 磊,黃 磊,等.777例住院小兒燒傷特點及治療[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08,3(5):602-606.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11.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