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陶 玲,單 艷,谷至蘭,孫 俊
(安徽省馬鞍山市婦幼保健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新生兒洗胃鼻胃管置入的體表測量方法的探索
董紅梅,陶 玲,單 艷,谷至蘭,孫 俊
(安徽省馬鞍山市婦幼保健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目的 探討新生兒洗胃時鼻胃管置入時最佳體表測量方法,提高洗胃效果。方法 選擇需進行洗胃的新生兒111例,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52例)和對照組(59例),觀察組的胃管插入的體表測量方法為鼻尖一耳垂—劍突與臍的中點;對照組的胃管插入的體表測量方法為鼻尖一耳垂一劍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首次抽取胃液的時間、總洗胃時間和并發癥,二次插管率,結果 兩組患兒首次抽取胃液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總洗胃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洗胃并發癥發生率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洗胃的二次插管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生兒洗胃鼻胃管置入的最佳體表測量方法以鼻尖一耳垂—劍突與臍的中點為宜。
洗胃;鼻胃管長度;新生兒
洗胃是新生兒科臨床上常見的基礎護理操作之一,胃管置入長度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新生兒洗胃的效果。傳統插胃管的體表測量方法是鼻尖到耳垂再到劍突的距離[1],但在臨床操作中發現采取這種測量方法時實際洗胃效果不理想,易導致反復插管。鑒于此,我科對111例需要洗胃的新生兒插胃管時采取不同的體表測量方法,并對其洗胃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到我科住院需要洗胃的新生兒111例,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59例, 觀察組52例。兩組患兒基本情況:觀察組男33例,女26例,平均日齡為6.78 h;平均體重2.57kg;對照組男28例,女24例。平均日齡為7.14 h;平均體重2.58 kg。兩組患兒性別、日齡、體重間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均選用同一醫療用品廠的一次性F6新生兒硅橡膠胃管,胃管全長為40 cm,有3個側孔,第一個側孔距頂端1 cm,第二個側孔距頂端3.5 cm,最后一個側孔距頂端5cm,洗胃均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進行,洗胃液采用0.9%氯化鈉50 mL。
1.2.2 操作方法
對照組59例新生兒按傳統體表測量方法即鼻尖一耳垂一劍突的距離為胃管置入長度,確認胃管在胃內后進行妥善固定。觀察組52例患兒按新體表測量方法即鼻尖一耳垂一劍突與臍的中點的距離為置入胃管長度,確認胃管在胃內后進行妥善固定,觀察并記錄兩組新生兒的洗胃效果,即首次抽出胃液的時間,總洗胃時間以及惡心、嘔吐腹脹或胃粘膜損傷出血等并發癥,二次插管等。洗胃時出現抽取胃液困難需重新調節胃管長度的記算為二次插管。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用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的首次抽取胃液時間的比較
對照組的胃管插入長度為(20.07±1.375)cm,觀察組的插入長度(22.27±1.457)cm,對照組的首次抽取胃液時間(24.44±9.469)秒,觀察組的首次抽取胃液時間15.04±7.906秒,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35,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總洗胃時間的比較
對照組的總洗胃時間為(2.9±0.995)分,觀察組的總洗胃時間為(2.23±0.921)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5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洗胃時間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洗胃時間時間的比較(±s)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均P<0.05
分組 n 插入長度(cm) 首次抽取胃液時間(秒) 總洗胃時間(分)對照組 59 20.07±1.375 24.44±9.459 2.9±0.995觀察組 52 22.27±1.457 15.04±7.806 2.23±0.921
2.3 兩組新生兒洗胃并發癥的比較
兩組新生兒洗胃時及洗胃后觀察,均未出現胃粘膜出血現象,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現象7例,發生率為11.8%。觀察組出現惡心、嘔吐現象6例,發生率為11.5%,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新生兒的二次插管率
對照組二次插管12例,發生率為20.3%,觀察組二次插管率3例,發生率為5.7%,兩組二次插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洗胃并發癥的比較
新生兒洗胃時鼻胃管插入通常采用體表測量法來確定新生兒胃置入管長度,簡單,直觀、準確、易行的體表測量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洗胃效果,減少二次插管率,減少病人痛苦,也可以節省護士操作時間,提高效率。新生兒胃管通常有三個側孔,第一個側孔距頂端1 cm,第二個側孔距頂端3.5 cm,最后一個側孔距頂端5 cm,采用傳統的體表測量方法置入胃管時,此胃管長度不能使側孔完全進入胃內,臨床上在洗胃時,新生兒胃內的胎糞、羊水、胎脂及發酵的奶液等物質易將胃管頂孔阻塞而側孔又不能達到液面以下,導致常常會出現對照組新生兒洗胃的情況,包括抽次抽取胃液的時間長且不徹底,總洗胃時間延長,并抽吸不暢而導致二次插管的機率增加。有報道[2]新生兒洗胃經鼻置入胃管的長度以按傳統法插入后再延長3.0~6.0 cm為宜,國外有實驗研究新生兒洗胃時傳統插胃管的體表測量方法鼻尖到耳垂再到劍突的距離已不建議使用。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新生兒胃管插入的體表測量方法為鼻尖一耳垂一劍突與臍的中點與對照組新生兒胃管插入的體表測量鼻尖一耳垂一劍突方法對比后發現,兩者在首次抽取胃液時間,總洗胃時間及二次插管率上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在臨床進行新生兒洗胃操作時,我們采用鼻尖一耳垂一劍突與臍的中點為插入胃管的體表測量方法較為適合,能有效的提高洗胃效果減少新生兒痛苦,同時也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值得在新生兒臨床推廣。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10.
[2] 殷學會.鼻胃管插入長度對新生兒洗胃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4):1589-1590.
本文編輯:李 豆
R722
B
ISSN.2096-2479.2017.11.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