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紅梅
(臨汾先平婦產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規范培訓聯合人為關懷在新入職護士培養方面的應用
駱紅梅
(臨汾先平婦產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目的 通過對新入職護士的規范化培訓,提升新入職護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使其職業價值感和自身價值感提升;同時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使得新入職護士的敬業度和滿意度提升,降低其離職意愿。方法 分階段對新入職護士通過崗前、入科后的規范培訓;同時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要論,開展心理沙龍活動,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采用《蓋洛普Q12敬業度問卷調查表》、《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新護士在職業生涯的初期面臨的困惑,調整管理方法。結果 規范培訓聯合人文關懷對新入職護士工作能力和職業滿意度有直接影響。結論 規范化培訓聯合人文關懷,有利于提升護理管理人員人文管理素養,能有效打造新護士成長平臺,提升新護士能力,保障臨床護理安全,穩定護理隊伍的發展。
規范培訓;人文關懷;新入職護士的培養;應用
護士規范化培訓是提高臨床護士業務技能、專業知識、改善工作態度和行為,有效培養護理人才的重要途徑[1];現代醫學倡導人為關懷,就是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承認人的價值及主導地位[2],80、90后新入職護士對人文關懷的需求不斷提升。而我院為一家基層民營醫院,在護士人才缺乏,護理隊伍穩定性差的情況下,我院對2015~2016年新招聘的20名護士從入職開始即進行規范培訓聯合人文關懷的管理,取得了滿意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7月招聘的新畢業20名護士,年齡22~24歲,其中高中起點大專13名,本科1名,對口及3+2學歷者6名;城市護士6名,農村及臨近縣市人14名,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成立“新星成長小組”,組長:護理部主任,副組長:專職副主任(35歲)組員:各科帶教老師10名。共同討論護理部擬定擬定新護士入院培訓計劃、每月操作、理論培訓、考核計劃,科室輪轉計劃、各科室帶教要求。
1.2.1 崗前公共培訓
內容包括醫院發展歷史、前景、醫院文化、法律法規、護理核心制度、醫院感染的培訓,培訓結束后組織考試,提高了護士對我院規范化管理的認可度,在此期間帶領新護士參觀醫院、了解醫院的發展歷史、醫院文化與制度,讓新護士對在我院工作有一種自信與自豪感,通過專項培訓,讓新護士感受到我們的嚴謹與規范。
1.2.2 崗前護理禮儀與溝通培訓
專職禮儀老師從護士的著裝、站立行走等方面進行專業培訓,讓護士增加職業美感;模擬臨床護理工作場景,互相進行溝通語言的訓練,讓新入職護士感受到護士工作護理服務的內涵與外延,了解溝通的重要性。
1.2.3 入科后護理技能規范、系統培訓
每兩月一項,采取理論授課、操作過程講解、現場演示、分小組模擬操作練習,護理部與專項培訓老師進行考核。
1.2.4 優質護理服務學習與培訓
參考衛生部下發《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喚醒醫療》等教材,實施階段性培訓,幫助新護士發現護理工作的價值、對病情轉歸、患者康復的意義和對自身能力的培養,結合臨床案例認識到生活護理的功用與價值:開展生活護理和評估,關健注意三點:首先通過問、查、看,了解患者的病情;其次,判斷患者 的生活自理能力;再次,有效地溝通和交流[3];從而建立職業信心與工作成就感,使其真正熱愛護理職業,激發學習和工作動力。
每季度組織理論考核一次,并召開新入職護士專題溝通座談會,征求她們的意見,并評估其能力,必要時約談科室護士長,調整管理、帶教方法。
1.3 團隊凝聚力建設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
1.3.1 入科前小組成員會議:副組長梳理本次招聘護士的家庭情況、畢業院校、個人特長,招聘時的印象,崗前培訓、考試情況等。做好入科輪轉安排,采取“閉環管理”,一對一帶教,并對新入職護士進行分小組,小組長負責組內成員的聯絡、溝通、工作,給予一定的授權,成立“護理新星微信群”。
1.3.2 遇見美好的自己心理沙龍活動:由護理部牽頭上報醫院,請專職心理老師參加,組織新入職員工(含其他科室人員)心靈沙龍活動,采用“滾雪球”等熱身活動,讓彼此更加熟悉,繼而理論聯系實際講解馬斯洛的5個層次需要理論,讓新入職護士了解人生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運用《意象對話》的心理學技術,讓每個人認識到不一樣的自己:過程如下:提出5個問題:你最喜歡的花是什么,為什么?你最喜歡的食物是什么,為什么?你最喜歡的樂器是什么,為什么?你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為什么?你最喜歡的交通工具是什么,為什么?,分析每一種選擇背后代表的個性特點,通過這樣的心理活動,讓每一個護士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特點,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
1.3.3 關心愛護新護士,進行個性化溝通:護理部主任實地督查新護士學習、工作情況,對好的方面積極鼓勵、表揚,對于情緒有波動,親自約談,運用后現代心理學技術—敘事療法的敘事態度,采取外化、放空、尊重、支持的理念,讓新護士在溝通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與解決辦法,給予肯定與支持;提高其應對困難挫折的能力,讓其心理得以成長。
1.4 入職一年后的敬業度、滿意度調查分析
1.4.1 采用蓋洛普Q12敬業度問卷調查:分值分別為5、4、3、2、1。具體內容如下:
基本需求
Q1我知道對我的工作要求
Q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
評價護士長支持
Q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機會做我最擅長的事
Q4在過去的七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揚
Q5我覺得我的主管或同事關心我的個人情況
Q6工作單位有人鼓勵我的發展
團隊合作
Q7在工作中我覺得我的意見受到重視
Q8醫院的使命目標使我覺得我的工作重要
Q9我的同事致力于高質量的工作
Q10我在工作單位有一個要好的朋友
自我成長
Q11在過去的六個月內,工作單位有人和我談及我的進步
Q12過去的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
結果統計:各部分平均分值:基本要求(4.20)>自我成長3.89>團隊合作3.66>護士長支持2.88,總體敬業度平均得分:14.63。其中得分比較高的是:基本需求中的兩項;還有Q9、Q10,Q12;說明帶教老師對新護士的榜樣與指導作用非常到位,同伴的共同學習對新護士適應性的支持;得分較低的表現在評價護士長支持:Q3、Q4;反映了新入職護士對工作氛圍的不適應,說明護士長是創建良好工作氛圍的關鍵人物,改變護士長的權威形象,對新護士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非常重要。
1.4.2 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明確、不滿意
Q1醫院對護理工作的重視度
Q2工作穩定感
Q3職業保護措施與設備配備完善
Q4目前薪酬與工作付出成正比
Q5節假日加班及臨時加班的補助
Q6工作中能得到晉升、評優的機會
Q7工作中有進修、交流、學習的機會
Q8科室實行彈性排班,您充分的時間安排私人事務
Q9護理管理者能傾聽和反饋您在工作中關心的問題
Q10您與同事相處和諧
Q11您的工作得到醫療、醫技、后勤人員的理解及尊重
Q12在工作中被誤解時,能得到管理者的安慰并協助處理問題
Q13您對我單位醫護共同管理的模式
Q14您對患者及家屬對您的評價
Q15對您在我院的未來專業發展
Q16對您偶然出現的工作失誤,管理者的態度
Q17您對目前的工作量
Q18您對目前科室工作的程序
Q19您對我院護理管理的方式(合理、平等)
Q20您對我院總體服務水平
結果統計分析:滿意有:Q1—Q4;Q20;不滿意有:Q8、Q12、Q14、Q16,對不滿意部分約談新護士的小組長,了解大家的心理需求以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同時及時與護士長溝通,給予工作中更多的關心與支持。
1.5 醫院給新入職護士的關心與支持
在醫院團支部的支持下,新入職護士積極參與團支部組織的活動,與其他科室、專業的青年團員,一起組織院慶、元旦文藝演出、戶外訓練,紀念長征80周年紅色根據地學習活動,增加了護士們面對困難、不怕挫折的能力,增強了對醫院的歸屬感。
1.6 指導新護士職業生涯的規劃與設計
通過規范化培訓聯合人文關懷的管理思路,根據一年來護士的臨床工作能力,考核、考評情況,綜合分析個人的特長等,進行固定科室工作。充分體現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一年后新入職護士的專業技能與理論考核,均全部達標;臨床工作中無上報投訴,無不良事件發生,正式入職各科;組織了“5.12”護士節新護士溝通競賽活動,新入職護士無人員離職。
規范化培訓在護士理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病情觀察、感染防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4],更好的服務于病患,減少其步入臨床后因能力不足引起的緊張、恐懼感,最重要的是保證病患的安全,從而使新護士更愿意、更有信心從事護理這一神圣的職業。
人文關懷符合新護士的心理需求,從學校步入社會,從學生到專業護士的角色變化,都會讓新護士在專業能力、溝通能力極大的困惑和焦慮,影響她們從事護理事業的信心,而管理人員的人文關懷恰好順應了她們的需求,使其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支撐,減少其挫敗與無助感。
提升護理管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對穩定新護士,促進護理隊伍發展有積極的影響與作用。通過敬業度與滿意度調查分析,都反應出了,基層護士長的支持以及基層護士長的人文關懷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新護士從事護士職業的意愿以及動力。
人文關懷有助于提升新護士本身對患者的關懷能力,在護士職業生涯的初期,感受到溫暖與關懷,讓護士自身處于人文關懷的氛圍,會讓她們自覺與不自覺的傳承與傳遞這種愛與關懷的能力。
[1] 夏 玲,陳家琴.臨床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J].護理學雜志,2007,22(2):25-26.
[2] 朱雅芝,姜冬九.護理工作中實施人文關懷的思考與實踐[J].護理管理雜志,2005,10(5):10.
[3] 張中南.喚醒醫療[M].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59.
[4] 李星梅,宋愛梅,郭建新.規范化培訓提高低年資護士工作能力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3(28):56-58.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4
B
ISSN.2096-2479.2017.11.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