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艷梅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老年科,廣西 桂林 541002)
1例隱翅蟲皮炎應用新型敷料的治療及護理
陽艷梅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老年科,廣西 桂林 541002)
本案報告了1例新型敷料在對有皮膚破損合并感染的隱翅蟲皮炎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體會,護理中總結了如何使用新型敷料以及治療、護理方法。
隱翅蟲皮炎;新型敷料;治療;護理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77歲,入院6天前因用手抓破皮膚后出現臀部皮膚紅腫,逐漸擴大,左臀部皮膚可見塊狀紅色破潰,直達真皮層,表現為一開放性表淺潰瘍,類圓形,面積25 cm×30 cm,表面附著黃色膿苔,滲出物多,為水樣,有輕微瘙癢、疼痛。輔助檢查:白細胞:7.52 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8.9%,N%升高,提示感染。超敏C-反應蛋白:78.64 mg/L,提示感染。同型半胱氨酸:15.33 μmol/L。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電解質、血脂、PT無異常。根據患者病史及皮膚科會診意見,診斷為隱翅蟲皮炎。遵醫囑予:1.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復方甘草酸苷針60 mL ivdrip qd。2.氯苯那敏片4 mg qn。3.西替利嗪分散片10 mg qd。4.3%硼酸溶液500 mL,濕敷3次/d。5.地塞米松5 mg靜脈滴注1次/d。經治療后,患者皮膚膿性分泌物未改善,經壓瘡管理小組會診后,建議予新型敷料對創面進行治療。
1.2 治療及轉歸
對感染的創面用生理鹽水沖洗,用無菌紗布吸干水分,然后用拜爾坦銀離子藻酸鹽敷料(康樂保公司生產)填充,表面用棉墊覆蓋。第一天,棉墊基本被滲液浸濕,面積為25 cm×30 cm;第二天,棉墊浸濕面積為15 cm×15 cm;第三天,棉墊浸濕面積為5 cm×5 cm。根據傷口的滲液情況確定換藥次數,前三天滲液較多時,需每天換藥一次,3天后炎癥控制,滲液減少,外層敷料改為泡沫敷料(康樂保公司生產)覆蓋,隔天換藥一次。換藥后第5天,膿性分泌物消失,創面干燥,予康惠爾水膠體敷料(康樂保公司生產)覆蓋。一周后患者臀部皮膚紅腫消退,無明顯瘙癢、疼痛,創面干燥,局部皮膚結痂。
2.1 生活護理
注意休息,適度鍛煉,一般不鼓勵臥床,但發熱、全身不適者需臥床休息。
2.2 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進食清淡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酒類、海鮮類、牛羊狗肉等食物。
2.3 皮膚護理
剪短指甲,勿要搔抓,避免毒液被擴散或播散到他處皮膚引起炎癥反應或引發感染,勿用肥皂、沐浴露、熱水燙洗。內衣需柔軟,棉質,減少摩擦。衣被床單被污染后需立即更換,保持皮膚清潔。
2.4 疼痛護理
一般疼痛能忍受,無需鎮痛劑,如疼痛較為劇烈,遵醫囑給予鎮痛劑如美洛昔康膠囊、布洛芬片等。
2.5 發熱護理
體溫超過38℃者可物理降溫,遵醫囑給退熱劑,口服布洛芬混懸液或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等。隨時擦干汗液,更換汗濕的衣服與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6 瘙癢護理
一般局部瘙癢較為劇烈,可影響夜間睡眠,告知患者避免搔抓,遵醫囑給予氯苯那敏片及西替利嗪分散片睡前半小時服用。
2.7 病情觀察
觀察皮膚破損情況、監測體溫、觀察藥物療效和副作用以及傷口敷料情況等。
隱翅蟲,屬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種類很多,其中有致病作用的是毒隱翅蟲[1]。毒隱翅蟲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國南方多見。當毒隱翅蟲被拍打或捏碎時,一種含有強酸性(pH1~2)毒汁的體液接觸皮膚或由拍捏毒蟲的手帶至別處而引發接觸性皮炎。本病往往好發在暴露部位,主要表現開始僅為點、片狀或條索狀紅斑,隨后紅斑呈風團、火把或不規則狀,表面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皰或膿皰,皮損中央呈灰褐色壞死,自覺灼痛感、瘙癢較為明顯。常因搔抓而繼發細菌感染,但通常無全身癥狀,少數可繼發發熱、頭痛、惡心、淺表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病程約1~2周,皮損消褪后,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
隱翅蟲皮炎的診斷及治療已經有系統的方案,傳統方法采用3%硼酸溶液濕敷,效果不太理想。本病例采用新型敷料對皮損創面進行處置,效果顯著。患者傷口膿性分泌物多時使用銀離子藻酸鹽敷料,因為其具有:提供濕性愈合環境;保護創面,減輕傷口疼痛;釋放銀離子殺菌,控制感染;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溶解壞死組織;吸收滲液等優點。當患者滲液基本消退時才使用泡沫敷料,是因為前期滲液多,需每天換藥,考慮患者經濟條件,當滲液基本消退時才開始使用。泡沫敷料具有:保持傷口局部濕潤;能吸收傷口滲液,不與傷口粘連;能阻隔外界細菌及顆粒性異物,同時允許傷口與環境進行自由的氣體交換;隔水功能,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淋浴不受干擾等優點。創面干燥后予康惠爾水膠體敷料覆蓋,因為其具有:提供濕性、微酸的愈合環境;保護創面、減輕傷口疼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等優點。因此,經過比較和分析,皮膚破損合并感染的隱翅蟲皮炎治療中,針對傷口的治療難點,通過護理干預以及新型敷料的配合應用,收到較好的成效。
[1]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A
ISSN.2096-2479.2017.11.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