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汝
明朝劉元卿曾寫過一則《猱》的寓言:“獸有猱,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fā),蹤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小小的猱之所以能在不知不覺中置大老虎于死地,根本原因就是抓住了虎的“癢點”,使其在舒舒服服中變成了犧牲品。這則寓言對今天的領導干部有很強的警示意義,那就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癢點”,防止在“溫水煮青蛙中”走上不歸路。

蘇東坡有句名言:“忍痛易,忍癢難。”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這些欲望很多會成為身上的“癢點”。如果不加以控制,“癢點”被像猱一樣的圍獵者發(fā)現,就可能成為別人的“俘虜”,直到迷失信仰、放棄理想、丟掉紀律,走向黨和人民的對立面。從近幾年的貪腐案件來看,愛好往往是領導干部最大的“癢點”。很多圍獵者有一手法屢試不爽:“不怕領導不上鉤,就怕領導沒愛好。”你喜歡贊美,有人送上蜜語;你喜歡金錢,有人送上鈔票;你貪戀美色,有人奉上美女……如果你不控制好自己的“癢點”,就會遭到圍獵,被迫甚或主動用自己的權力為他人服務,而不是為公服務、為民服務,最終走上不歸路。
現實生活中,很多貪官被抓之后,總是抱怨是朋友害了自己,是家人害了自己,是環(huán)境害了自己。事實上,這些都是外因,扳倒自己的其實就是自身的“癢點”。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忘記紀律的約束,怎能怪得了別人?
控制“癢點”,守得住底線很重要。公孫儀愛吃魚卻不收魚,理由是“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這就是典型的底線思維。領導干部能夠把黨規(guī)黨紀刻印在心中,外化為為官從政做人的行為準則,就不會讓“癢點”失控。
控制“癢點”,還得學學辯證法。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可能就是陷阱。當別人送上書畫珍品、名車豪宅時,向你伸出溫柔的“撓癢之手”時,要養(yǎng)成見利思害的習慣。古人云:“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當你縱欲獲利之時,離被查被糾也就不遠了。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汪洋湖愛吃魚,但在水利廳工作12年堅持不吃魚;鄭培民愛好集郵,但他一生隱藏其所好。新時代的強者,總是那些善于控制住自身“癢點”之人,其終將給人生刻下清正廉潔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