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義靜
(淮安市洪澤區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23100)
探討手術患者預防術中低體溫的措施與方法
曹義靜
(淮安市洪澤區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23100)
目的探究手術患者預防術中低體溫的措施與方法。方法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預防術中低體溫措施,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護理后,患者術中低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手術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手術患者中實施預防術中低體溫措施,能避免患者術后出現低體溫狀況,維持患者的正常生命體征,確保手術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手術患者;預防術中低體溫;措施;方法
由于手術時間通常較長,患者較容易在術中現低體溫狀況,發生率在50%~70%尤其是老年人與小兒患者。而一旦患者出現低體溫,會導致各機體器官的代謝率減弱,并削弱麻醉藥物代謝,引起蘇醒延遲,導致凝血障礙的發生,進而形成心肌缺血,使得切口易受到感染,出現術后寒顫等并發癥狀[1]。所以,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采取有效預防措施,維持其術中正常體溫,有利于麻醉手術的成功進行,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本文主要研究手術患者預防術中低體溫的措施與方法,并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齡15~81歲,平均年齡(47.5±3.07)歲;硬膜外阻滯麻醉46例,全麻插管80例。將其按照手術室護理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兩組,各6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則實行預防術中低體溫措施。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手術室護理方法,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系列預防術中低體溫及保溫措施,包括:(1)調節手術室溫度,將室內溫度24℃~26℃,如用消毒液消毒時,要注意調高室溫,并提醒醫生縮短皮膚消毒時間;(2)盡可能減少患者身體的暴露面,從胸部到腳部可使用尺寸合適的小棉被對其進行遮蓋;(3)術中對患者進行體溫測量,一旦出現體位變化,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4)在血液、輸液液體進行適當的加熱處理。研究顯示,靜脈輸注的液體加溫至37℃可預防低體溫的發生;(5)利用外部設施等對患者進行輔助提溫,如充氣保溫療法用充氣式保溫毯進行升溫,研究表明,是目前認為最穩定且有效可行的方法。(6)手術貼膜的使用,提供無菌表面,防止細菌轉移,提供無菌面,便于其他無菌巾的鋪放,控制液體流向,利于醫護人員執業防護。
1.3 療效評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低體溫發生率,及術后出血狀況、感染、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歲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低體溫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患者發生術中低體溫共26例,占總數的41.27%;而研究組患者出現術中低體溫共3例,占總數的4.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3例,術后感染4例,術后發熱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63%;研究組患者術后出血1例,術后感染2例,術后發熱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低體溫主要是指患者體溫低于36℃的一種臨床癥狀,患者在手術治療中,常會出現低體溫狀況。而一旦患者出現低體溫,對免疫功能造成直接的傷害,并增加創口感染的幾率,減弱患者的血小板功能,進而導致凝血物質的活性受到影響,不僅影響到心血管系統,而且會增加心臟病的發生率。尤其是體質虛弱,病情嚴重的小兒及老年患者,低體溫的危害更是顯著,低體溫除了會導致機體耗氧增加,而且會使得心率加快,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需要采取系列的預防術中低體溫措施,降低患者的低體溫發生率,提升手術治療效果[2]。
研究組患者在手術治療中,通過護理人員對手術室溫濕度的調節,并將溫度22℃~25℃,濕度50%~60%,進而大大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同時,對血液、輸液、胸腹腔沖洗液予以適當地加熱處理,并對患者進行保暖物品的覆蓋,也能夠有效控制術中低體溫的發生。手術切口消毒鋪孔單后用3 L腦科手術巾,可利于收集切口滲血、滲液、沖洗液等,防止無菌巾浸濕,保護皮膚,減少皮膚散熱,減少手術中潮濕的無菌巾對皮膚的冷刺激。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還要時刻注意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狀況,并在不影響手術視野的前提下,用溫鹽水浸潤紗布,覆蓋暴露的內臟對手術器械進行擦拭,以起到保溫的作用,減少患者由于體液蒸發所導致的熱量散失[3]。充氣保溫療法采用充氣式保溫毯,操作方便,重量輕、復溫效率快,分為四個溫度檔次,可根據不同程度的體溫持續維持所設定的溫度,接觸面積上半身達35%,下半身達36%,升溫效果好,給予低溫手術患者最佳的保溫措施。從研究結果可看出,研究組患者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手術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對患者低體溫的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降低術中低體溫的發生率,確保手術療效,促使患者盡早康復。
[1] 傅玉鮮,等.復合保溫措施在預防高齡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患者術中低體溫的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08(19):315-316.
[2] 王果艷.預防術中低體溫對開胸手術患者麻醉恢復期的作用評價[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5,37(S1):336-338.
[3] 周學穎,趙 峰.復合保溫對降低老年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05):1113-1115.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
B
ISSN.2096-2479.2017.04.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