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靜
(新鄉市中心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0)
顱腦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閆淑靜
(新鄉市中心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0)
目的 探討顱腦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8例,將所有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方法,而治療組則采用多方位的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在肺部感染發生例數和控制感染時間上,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顱腦外傷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有針對性的護理,有助于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價值值得肯定。
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護理
臨床上所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其病情危重,在對其進行搶救的過程中時常需要對其采取氣管切開術,以使其通氣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得以改善,使其呼吸道阻塞癥狀得以有效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對顱腦外傷患者采取氣管切開術,有可能會損傷患者的氣道。此外,切開患者的氣管后,會使其氣管有和外界進行直接接觸的機會,使氣道分泌物有潴留的危險,造成不敏感于二氧化碳潴留,使患者的咳嗽功能和吞咽功能有出現顯著性減弱的可能性,增加痰液、誤吸物淤積于患者肺內的風險性,使大量細菌定植、繁殖情況極有可能發生,進而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有發生的可能性[1]。因此,對于行氣管切開術的顱腦外傷患者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護理。下面選取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8例,對顱腦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進行如下的總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最大年齡者54歲,最小年齡者2歲。45例患者顱內血腫合并腦挫裂傷,43例患者多發性顱內血腫。根據入院時間和采取的護理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方法。應用多方位護理方法對治療組患者進行護理,具體方法為:(1)一般護理:將患者安放在重癥監護區,有效合理控制溫濕度,將濕度控制在60%~70%,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0~24℃,每天進行兩次的切口敷料更換,采用0.9%氯化鈉棉球對切口進行清洗,之后采用75%酒精棉球對切口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每天進行兩次的空氣消毒。對探視患者的人數、次數進行嚴格的限制,對患者有沒有發生出血、脫位、感染等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2)心理及情感支持:針對患者氣管切開后無法說話的情況,做好必要的解釋,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削減患者因無法說話產生的消極情緒,采用其他方式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讓患者從中獲得心理及情感支持,增加其安全感,提高其配合度。(3)呼吸道護理:①使用止血帶套著扁帶固定氣管套管,使扁帶保持清潔干燥狀態,采取措施使固定帶給頸部造成的摩擦得以減少,固定外套管,套管系帶打死結,以免松開,若可以容一指,則表示松緊度適宜。②氣道濕化:在掌握患者痰液的色、質、量的基礎上,給予持續或間斷的濕化。濕化液在滅菌注射用水或0.45%的鹽水的基礎上,以及在掌握患者臨床表現、痰培養的藥敏情況的基礎上添加與之對應的藥物。合理控制霧化吸入管口氣霧溫度,最低不低于32℃,最高不高于35℃,在壓力的作用下,讓噴霧法的霧滴均勻滴至患者的氣管和肺組織,使藥物盡可能減少對支氣管黏膜造成的刺激,使預防感染的目標得以實現。③吸痰[2-3]:每天對患者施以一次灌洗吸痰。如果發現患者存在痰鳴音,且其呼吸音有所減弱,脈搏有所加快或者減慢,呼吸頻率有所加快或者減慢,血壓有所升高或者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比較突然,則需要對患者施以淺部吸痰。進行吸痰操作前,給予患者2 min的高濃度氧吸入,合理控制吸痰管進入氣道的深度,一般控制在12~13 cm。吸痰持續時間控制在小于15 s/次,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吸痰操作。
1.3 觀察項目
對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況及控制感染的時間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發生肺部感染者共計15例,8例肺部感染被控制,患者感染平均控制時間為(12.5±1.87)天。治療組患者中發生肺部感染者共計6例,5例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患者感染平均控制時間為(8.9±1.06)天,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手術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氣管切開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對此類患者應從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讓患者在身心兩方面均處于最佳的狀態,從而對其術后恢復加以積極的促進。本組研究中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方法。應用多方位護理方法對治療組患者進行護理,除了給予患者一般護理,還給予患者心理、情感支持以及呼吸道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后發現:治療組肺部感染發生例數更少,控制感染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為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恢復,應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顱腦外傷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有針對性的護理。
[1] 黃湘暉,楊美麗,鄭翠紅.沐舒坦不同霧化劑量在氣管切開早期氣道管理中的實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9):1-3.
化療認識不足或存在偏差,多數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煩躁等心理狀態,影響治療效果。經驗發現,臨床護理中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具有積極作用。以往常規護理常常忽視了心理作用對于疾病治療的效果,對于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置之不理或者認為是患者或家屬需要解決的,與臨床護理無關。但研究表明[4],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建立積極面對疾病的信心,還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HAMA、HRSD評分方面均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認知干預模式通過幫助患者重建對疾病的認識,促使患者充分認識在存在的消極態度,聯合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從根本上摒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幫助患者自我強化、自我疏導及控制,改變對環境、自我錯誤的認識,提高患者正確的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采用認知護理干預方案后,對子宮內膜癌化療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且能明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在今后的臨床護理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包麗瓊.認知護理干預對子宮內膜癌化療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2015,2(9):128-129.
[2] 倪雅麗.探討認知護理干預對子宮內膜癌化療患者的焦慮及自尊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8):111-112.
[3] 陳建華,李華喜,武秀君.子宮內膜癌患者加強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2):114-115.
[4] 呂娟妹.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心理干預護理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137-140.
本文編輯:吳宏艷
R747.9
B
ISSN.2096-2479.2017.19.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