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茜,陳燕華,魏文惠
(1.西南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傳染科,四川 瀘州 646000)
傳染病微課程在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楊 茜1,陳燕華2,魏文惠2
(1.西南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傳染科,四川 瀘州 646000)
目的 評價傳染病微課程在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慢性乙肝患者9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結合傳染病微課程開展健康教育。干預2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進行評價。結果 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傳染病微課程不僅能增加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
微課程;慢性乙肝;健康教育;疾病知識掌握度
目前,傳統健康教育形式多單一、刻板,加之護士資源缺乏,重復講解極大浪費人力成本,如何可以優化教育流程、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體驗、實現方便、快捷的健康教育,從而降低和控制慢性乙肝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提升慢性乙肝群體的健康水平是當前醫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1-3]。本研究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旨在通過開發設計傳染病微課程,并將其應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中,發現并解決目前現存的或潛在的疾病相關問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現將我院實施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9月在我院附屬醫院傳染科肝病病區出院的慢性乙肝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就診先后時間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病程、感染方式、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整個健康教育環節。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采取常規健康教育,包括入院介紹、疾病基本知識、飲食原則、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采取傳染病微課程的健康教育模式。
1.2.1 傳染病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
①參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匯總微課程相關的概念、意義、特點及研究現狀,為本論文提供研究依據和理論基礎。②邀請教育學專家講解如何具體制作微課程,包括確定選題、撰寫教案、制作課件、視頻錄制、后期制作、教學反思6個環節[4-6]。③成立傳染病微課程編制小組,成員由內科護理專職教師、傳染科專科護士、護理教育學專家組成。④根據小組集體討論,最終確定選題7項,包含乙肝患者入院須知、健康飲食、合理運動、抗病毒藥物指導、患者情緒疏解、消毒隔離措施講解、定期復查項目。⑤患者入院后,每周2次對傳染病微課程進行觀摩學習,每次5~10 min,每個知識點務必做到講解簡明扼要,重要突出。每次觀看完畢,組織大家進行集中討論,加深對微課程內容的理解。
1.2.2 評價方法
健康教育實施2個月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及教育形式滿意度進行評價,調查結果采用雙盲的統計方法。疾病知識掌握度。自制《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知識調查問卷》,該問卷包括由飲食方面、用藥方面、康復訓練、心理調節、消毒隔離、門診隨訪6個方面。該量表各領域分數取值范圍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知識掌握越高。兩組患者均參與健康教育全過程,發放調查問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100%。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評分比較(±s,分)
項目 對照組 觀察組 t P飲食方面 6.74±0.35 7.28±0.42 4.50 <0.05用藥方面 6.36±0.26 6.97±0.41 4.22 <0.05康復訓練 6.35±0.28 7.31±0.33 5.01 <0.05心理調節 6.41±0.35 7.06±0.28 5.32 <0.05消毒隔離 6.15±0.34 6.95±0.42 4.75 <0.05門診隨訪 6.24±0.39 7.18±0.36 5.47 <0.05
調查顯示[7-8],目前傳統的健康教育形式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慢性乙肝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需求,加上護士臨床技能操作項目多,任務重,導致健康教育落實程度較差,再有每位新入院病人都需要講解相同或相似的健康知識,這就出現人力資源的重復浪費。因此,本研究擬通過互聯網技術,錄制傳染病微課程,并將其引入慢性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領域,改變了現有的健康教育形式,利用傳染病微課程,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教育服務,從而節約人力成本,擴大教育影響面,打破是時間和空間的限制[9]。
另外,當前慢性乙肝患者普遍存在疾病知識知曉率低、并發癥發生率高、消毒和隔離意識差等問題,愈加凸顯出提高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這一問題的現實意義。傳染病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不僅可以拓展護理工作者的臨床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思路,而且也為關注互聯網技術引入健康教育領域的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再者,為臨床護理提供相關的教育資源,形成以傳染病健康教育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并且逐步實現醫院間健康教育資源共享、地區間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共同提高。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采取微課程進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在飲食方面、用藥方面、康復訓練、心理調節、消毒隔離、門診隨訪6個方面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傳染病微課程不僅能增加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還能提高患者遵醫行為,主動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1] 李金玲,王 莉,王淑琴,等.微信平臺干預護理對慢性肝炎出院病人服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3(34):3440-3442.
[2] 陳佳佳.信息支持護理模式對慢性乙肝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8):1797-1798.
[3] 郭文娟.微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延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6,15(8):78-81.
[4] 尹合棟.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與評價[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46-52.
[5] 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27-131.
[6]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7] 孫鳳蘭.慢性乙肝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7):2074-2076.
[8] 魯松景,李 珍.基于微信平臺增強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6,7(23):668-670.
[9] 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0.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9.187.02
2016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610632025);2016年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610632017);西南醫科大學2016年度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