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璽
(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現狀及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研究
李 璽
(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重要的農業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要形式,也是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體現。發展好農產品地理標志,對于傳承農業歷史文化、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促進農業競爭力增強、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地理標志;品牌化;現狀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重要的農業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復制的特殊農產品。四川農業歷史悠久,地理標志農產品資源眾多,發展潛力巨大。隨著人民群眾對優質安全農產品需求的日益增長,如何更好地發揮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推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已成為政府和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和新任務。
1.1 登記數量快速增長
自2008年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以來,全省各地突出獨特自然資源優勢,注重挖掘歷史農耕文化,一批特色鮮明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獲得登記和發展。截止目前,四川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數量達到156個(其中種植業產品122個,畜產品34個),位居全國第二。
1.2 產業區域特色明顯
基本形成大涼山、川藏高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金沙江流域等“六大特色區域”,登記產品涵蓋糧食、蔬菜、果品、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主要農業產業。農產品地理標志已成為農業區域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21個市(州)都有地理標志農產品,其中涼山登記產品達到26個,成都、達州分別達到14個。
1.3 品牌效益逐步凸顯
地理標志農產品種植面積、年產量較登記前有較大增幅,產品單價及總銷售額穩步提升,品牌影響力明顯提高。2014年四川泡菜、納溪特早茶成為首批入選中國-歐盟地理標志互認產品;2015年四川泡菜、宜賓早茶入選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央電視臺等權威機構舉辦的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活動,分別以114.34億元和110.09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居加工食品類第3位和茶葉類第5位;2016年丹棱橘橙、攀枝花芒果繼續代表“川字號”品牌榮登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前列。目前,以四川泡菜為代表的7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總價值已超過360億元。
2.1 政策資金保障
我省高度重視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發展,省委、省政府將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納入《四川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意見》目標任務,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出臺《四川省綠色農業發展實施方案》《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見》等文件,都強調要推進農業品牌化,做大品牌規模,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截止2017年,省財政下達專項資金1000萬元,對1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開展了核心保護區創建。
2.2 完善工作機制
成立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家評審委員會,并建立省級感官品質鑒評專家庫。同時,制定《四川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流程圖》《四川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感官品質鑒評規范》等管理規范,保障登記工作依法有序開展。各級農業部門均有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機構,全省共培訓農產品地理標志核查員200余名,覆蓋全省各市(州)、縣(市、區),已形成“上下一條線,全省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2.3 加強宣傳推廣
在推進登記工作的同時,聯合省委宣傳部、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等部門廣泛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推廣。2010年,省財政安排4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四川日報、四川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發布農產品地理標志相關報道96條,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3次。2014年省農業廳啟動“走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蜀中行”年度宣傳活動,進一步在全社會掀起認識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熱潮,營造良好輿論氛圍。2015~2016參加“國際農交會地標專展”,攀枝花芒果、丹棱橘橙榮獲全國金獎。
2.4 強化證后監管
堅持產品登記和證后監管并重,對登記產品的產地實施跟蹤檢查和動態管理。督促標志使用單位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嚴格按照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組織生產和經營,切實保持產品品質。結合“三品一標”品牌提升行動,定期開展例行巡檢,嚴厲打擊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和公共標識等行為。
3.1 集群效應不強
部分基層政府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認識不足,缺少統一的發展規劃、持續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同時,雖然“川”字號農業品牌正逐步走向全國,但“多亂雜、弱小散”的現狀還未根本改變,缺乏有全國影響力的公共區域品牌,品牌無形資產共享機制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的互動關系未得到充分體現。
3.2 產業基礎薄弱
我省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經營方式為主,登記產品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產業化水平偏低,標準化生產面積僅占生產總面積的20%~40%,嚴重制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多數標志使用人為中小型企業和農民專合社,存在組織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等問題,登記產品中有龍頭企業自主經營和引領經營的僅占30%左右,由企業帶動農戶進行品牌化營銷的作用遠遠未得到體現。
3.3 產品附加值低
我省地理標志農產品以水果、蔬菜等鮮活產品及初加工品為主,科技含量低,產業鏈短而散,許多優質農產品只能作為原料進行銷售和粗加工。同時,大部分登記產品沒有經過商品化處理和包裝,公共標識使用率不高,難以實施品牌化運作。個別地方登記產品沉寂于農貿市場,造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的局面,沒有真正實現由產品利潤、加工利潤向品牌利潤的轉變,優質優價未得到充分體現。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快制定完善扶持農業品牌發展的優惠政策,對項目報批、用地指標、能源供應、財政貼息、稅收信貸、科研立項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專合社爭創中國著名商標、中國名牌、四川著名商標等。各級農業部門要將農產品地理標志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落實專人和工作經費,建立健全登記申報、標志使用等補貼機制。
4.2 壯大企業主體功能
要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支持以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農業品牌企業集團,扶持農民興辦規范化的專合社,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超市、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發展規模經營。廣泛實施“合同訂單”“利潤返還”“收益分成”等模式,建立農民直接受益、持續受益機制。
4.3 加強品牌營銷推廣
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文化內涵建設,以文化特色吸引消費者認知、贏得市場競爭。注重企業形象和包裝設計,讓農業品牌披上外衣闖市場。借助電視、報刊、網絡等主流媒體,多形式、全方位進行宣傳展示。積極搭建農業品牌國際國內公共平臺,打好“綠色牌”“生態牌”和“錯季牌”。加快推進品牌農產品專銷柜、放心店和專業市場建設,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實現地理標志農產品優質優價和生產者、消費者兩端受益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