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代芬
(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農業水務局,四川 九寨溝 623400)
九寨溝縣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產業發展對策初探
楊代芬
(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農業水務局,四川 九寨溝 623400)
馬鈴薯是九寨溝縣的主要農作物,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全縣農地面積的1/3。本文根據九寨溝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總結了九寨溝縣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勢,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及瓶頸,提出加快九寨溝縣馬鈴薯產業發展,提升和優化馬鈴薯產業的對策及建議。
九寨溝縣;馬鈴薯;產業;對策
九寨溝縣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全縣實有耕地面積0.387萬hm2。九寨溝縣氣候、位置和土壤條件特殊,而馬鈴薯具有喜冷涼,抗干旱,耐瘠薄,適應性強,生產潛力大等特點。這使得馬鈴薯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和農民增收渠道之一,近幾年馬鈴薯年均種植面積在0.12萬hm2以上。受氣候條件影響,九寨溝縣馬鈴薯淀粉含量高,頗具生產優勢。近年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勢態良好,馬鈴薯產業將成為九寨溝縣農民脫貧致富的經濟來源,為盡快將九寨溝縣馬鈴薯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馬鈴薯產業化,本文就九寨溝當前馬鈴薯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提出科學的發展策略。
1.1 堅持五大原則,全面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的發展
近幾年來,九寨溝縣立足資源優勢,把馬鈴薯作為穩定全縣糧食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政府和農業部門按照堅持發展引導,合理規劃生產布局;堅持市場引導,組建中介銷售網絡;堅持科技引導,建立技術推廣網絡;堅持政策引導;堅持項目經費專款專用等五大原則來發展馬鈴薯產業。同時,各級政府通過組織、領導、協調和服務工作,使馬鈴薯產業適應市場需求,發揮資源優勢,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效益為核心,以質量求發展,以規模占領市場,合理調整品種結構,適度擴大種植規模,積極支持加工企業。九寨溝縣通過引進與選育馬鈴薯新品種(目前篩選出費馬瑞它、種薯2號、壩薯10號等適宜種植的馬鈴薯主栽品種),不斷建立和完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與質量監督體系、加工和營銷體系,全面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的發展。
1.2 生產面積逐步增長,效益顯著
近年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產的馬鈴薯產業”的指導思想,使馬鈴薯由傳統的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變,目前馬鈴薯已成為九寨溝縣經濟價值高、效益好的優勢作物,種植面積呈不斷擴大之勢,產量穩中有升。近年來九寨溝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及產量的基本情況如下:2010年種植面積達0.12萬hm2左右,單產830kg/667m2,總產3033.1t。2011年種植面積0.12萬hm2左右,單產840kg/667m2,總產3092t。2012年種植面積0.13萬hm2左右,單產815kg/667m2,總產3066t。
1.3 以企業為依托,形成產業一體化
全縣以九寨溝岷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馬鈴薯加工企業為依托,打造優質種薯基地為抓手,突破薄弱環節、落實保障措施,加快馬鈴薯種薯基地(在全縣建立一級生產種基地333.3hm2,)、加工企業、市場體系建設,現已初步建成玉瓦鄉玉瓦橋村為主的千畝連片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基地,涉及11個鄉鎮35個村,面積達333.3hm2。九寨溝縣通過政府引導、農民主導、企業參與;依托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綜合防治、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產業配套、省馬鈴薯提升行動、災后農業恢復重建等項目支撐,解決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和產品加工,促進馬鈴薯迅速發展。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產銷矛盾逐步解決的優勢產業格局。
2.1 市場前景廣闊
四川是馬鈴薯消費大省,四川城鄉居民素有食用馬鈴薯的習慣。然而我國馬鈴薯精淀粉大部分依賴進口。四川需求的馬鈴薯淀粉、炸條、全粉及其它產品等目前絕大多數也由外省供給,當前情況來看,本省對市場對馬鈴薯的需求量較大。加上九寨溝旅游業不斷發展,馬鈴薯銷售和加工的前景十分廣闊。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馬鈴薯都是我縣最具市場需求潛力的作物之一。
2.2 增產潛力大
我縣馬鈴薯無論是單產還是面積都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一是面積潛力大。我縣耕地大多集中在高海拔地區,只能種植小麥、胡豆、油菜、綠豌豆等作物,但是單產都較低,經濟價值不高,加之大多數農民就近打工,所以基本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馬鈴薯。另外,馬鈴薯適宜間套種植,為其面積的擴大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單產潛力大。通過引進高產馬鈴薯新品種、脫毒種薯及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馬鈴薯的單產潛力十分巨大。
2.3 生態條件優越、馬鈴薯品質好
馬鈴薯是喜冷涼、耐寒的早熟作物,適宜在海拔800~3500m的范圍內種植,尤其在海拔1800~3500m的地區,年日照時數在1800~2300h,大于等于10℃以上有效積溫780~2800℃的范圍內生長的馬鈴薯品質最好。九寨溝縣地處高原,地勢復雜,立體氣候特點突出,氣候的區域差異十分明顯,氣候冷涼干燥,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農耕地主要集中于海拔在1750~3400m間,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550mm,年平均日照1600h,年平均相對濕度65%,年降水多集中在4~10月,大氣相對溫度為52%,全年無霜期為236d。以上氣候特點特別適合馬鈴薯的生產。生產的加工薯和商品薯產量高、品質好,馬鈴薯的淀粉含量可達24%。
總體上來講,馬鈴薯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增產增收成效顯著,為全縣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還存在一定問題。
3.1 良種普及慢,品種混雜突出
一是良種繁育滯后,長期以來我縣農戶種植習慣以自留種為主,生產上普遍以商品薯作種薯使用,生產使用的品種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引進的老品種,適宜炸條和淀粉加工的專用品種很少,沒有建立起嚴格的種薯繁育、檢測體系,種薯質量差;二是缺乏優良專用型品種,特別是食品加工型、全粉加工型和早熟菜用型品種。現有品種普遍存在干物質含量不符合加工需求,適口性差,芽眼深,還原糖含量高等缺陷,商品性較差。一薯多用,不僅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而且產品質量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品種熟性和類型結構不合理,冬貯薯多,淡季薯少,馬鈴薯上市不均衡。以上問題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生產優勢的發揮,制約了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限制了加工附加值的提高,降低了經濟效益。近2年我縣引進了“費馬瑞它”系列品種,效果特別好,經實地測產達1200~1500kg/667m2,較本地品種平均增產300~500kg/667m2以上,運用新品種增產效益比較明顯。但是,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薯,應用得多的是使現有品種脫毒后用于生產。然而最好的脫種薯,在生產上運用2~3年后,退化嚴重,不會再有增產效應,同時還可能減產。如何建立九寨溝縣的良種繁育體系,保障全縣大田生產的種薯供應是九寨溝縣極需解決的問題。
3.2 商品意識低
九寨溝縣雖建有馬鈴薯加工廠,但企業收購加工薯存在困難。主要原因是馬鈴薯主產區農戶商品意識低,長年來形成了種馬鈴薯喂豬的習慣;另一方面馬鈴薯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海拔2800m的高山及半山區,該區交通條件極為不便,運輸工具小增加運輸成本,影響了種薯農戶的收入。
3.3 農業產業科技含量低
九寨溝縣馬鈴薯產量不高,生產水平低而且落后,近3年平均產量為850kg/667m2,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經濟收入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造成產量低的原因除旱災外,主要是馬鈴薯病毒性退化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受經濟條件和農民素質的限制,脫毒種薯還不能全面應用于生產;其次是馬鈴薯脫毒種薯質量不高,生產上使用的部分脫毒種薯世代不清,超代使用,管理粗放;加之新技術推廣中生產投入不足,如肥料使用量不足、靠天種地、廣種薄收。現階段我縣高半山區農戶的經濟收入主要以采挖藥材、野生茵類、勞動力輸出等其它副業收入為主,單靠農業收入為主的是少數,對低效的農業產業投入少,重視度不高。生長季節全剩老弱婦孺在地中勞動,他們運用科學技術的效率低,對各種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不力,存在“種一天,收一天”的現象,種植業生產形成了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我縣整體生產水平。
3.4 加工銷售帶動能力差,產業鏈條不完整
馬鈴薯初級加工能力尚可,但尚未完全按商品經濟運行機制進行發展,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程度比較低,生產水平及科技含量低,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沒有真正起到龍頭帶動作用,九寨溝縣引進九寨溝岷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其馬鈴薯鮮薯加工,由于缺少中間商販帶動銷售,企業與農民的合作還沒建立起有效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利益聯動關系和運作方式。資金投入體系不完善,影響企業生產運營和發展,沒有鮮薯銷售的市場和隊伍。外縣購進馬鈴薯6元/kg,自產反而低價賣不掉,加上交通不便等問題往往出現“賣難”問題。銷售中介人員的整體素質與市場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市場開拓、預測能力有待提高。銷售的市場化程度與生產規模不相適應,影響了農民經濟收人。
4.1 加快良種繁育,改善品種品質
積極引進、培育優質高產品種,在積極培育新品種的同時,加大從外地引種的力度是調整品種結構,實現品種多樣化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徑。品種選擇上重點是培育早熟型和加工專用型品種,尤其是適合加工全粉生產的高產抗病、低還原糖品種。認真進行品種區域試驗、示范試驗和品種審定,制定與其相適應的配套栽培技術,盡快推廣應用于生產。實現馬鈴薯生產專業化、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在加工企業附近,建立與其相適應的專用品種生產基地。按照市場需求,合理確定食用、菜用、加工用馬鈴薯的種植比例,進行專業化生產。通過調整區域布局,形成早中晚熟、多種用途品種合理搭配的結構,進行科學種植;從2009年起,重點加快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九寨溝縣的高半山村中選擇交通方便、集中成片或種植大戶、外地客商等一級良種繁育基地333.3hm2;健全馬鈴薯種植質量監測體系,加大對馬鈴薯良種的檢測力度,確保馬鈴薯種薯質量安全。
4.2 加強科技推廣,提高種植管理水平
要解決九寨溝縣馬鈴薯產量低的問題,必須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實現途徑。一是努力提高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和市場意識,利用空閑時間進行系統培訓,布置示范田進行田間培訓,科技下鄉進行重點培訓,使農民真正掌握馬鈴薯生產適用的科學技術。二是大力推廣先進的、成熟的優質豐產技術,改變傳統落后的耕作制度,如選用優良品種,采用脫毒種薯,推廣起壟播種、地膜覆蓋、增施磷鉀肥、綜合防病等栽培技術。三是加大生產投入,包括肥料、勞動力、科技等,改變廣種薄收的落后生產方式。四是認真宣傳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發揮馬鈴薯的增產潛力。五是建設好幾個馬鈴薯科技示范中心,圍繞優質馬鈴薯核心示范基地建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聚土起壟、壟作節水增產種植技術和綠色防控示范推廣及培訓力度,采取行政領導聯系,推廣單位承包,技術干部蹲點的方式,達到技術到人,良種良法到田的目的。生產上要大力推廣應用脫毒薯、土壤消毒、藥劑拌種、輪作倒茬、種植抗病耐病品種等標準化生產措施。縣農業局要積極與省植保站、四川省農科院合作,加大馬鈴薯病害的研究,探索馬鈴薯發病規律,提出積極有效地防治方案,要從根本上減輕馬鈴薯病害的發生蔓延,從而增強產品競爭力,提高產品產值效益。輻射帶動全縣馬鈴薯產區的科技發展,是我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4.3 制定扶持政策,完善企業內部建設
全縣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種植情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制定政策支持加工企業,扶強扶大企業,培植產業,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引導企業和薯農組建馬鈴薯專業化合作組織,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通過“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等形式,建立企業與薯農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要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政府投入為輔,金融支持的多元資金投人機制,解決企業發展資金。企業要采用現代加工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企業也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和貯運設備,與農戶建立有效的、長期共存的利益共同體或合作機制,制定原料生產標準,進行技術指導,保證原料的正常供給,提高設備利用率。要以各種形式聯合起來形成規模,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最終提高商品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為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我們搶抓國家對馬鈴薯產業的扶持機遇,進一步完善馬鈴薯種植扶持政策,從新品種引進、示范點建設、基地培育、農機具購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這些措施來鼓勵農戶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
4.4 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的投入,對馬鈴薯原種、一級原種、二級原種生產補貼進一步提高。其次加大農技人員和種植農戶技術培訓的力度,充分發揮鄉鎮農技人員的作用。其三加大新技術試驗示范的投入力度,加快脫毒種薯、新品種和生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其四是加快馬鈴薯主產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使道路交通、水源、生產條件等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