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蓮蓮
(成都市青白江區農業和林業局,成都 青白江 610300)
成都市青白江區創新農產品綠色生產方式的思考與探索
胡蓮蓮
(成都市青白江區農業和林業局,成都 青白江 610300)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綠色生產是農業實現由“量”到“質”提升的核心要素,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農產品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放眼青白江區,近年來,在“創新農產品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思考與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有力推動了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不斷改善。本文主要介紹了青白江區在推進農產品綠色生產的主要做法和幾點思考。
創新;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1.1 穩生態,不斷改善農村環境
一是林業產業快速發展。依托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動了青白江片區規劃建設;大力實施龍泉山植被恢復、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大工程;加快推進龍泉山伏季水果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打造形成了福洪優質杏、人和三元油桃、清泉野李子、龍門桃花溝等特色水果產業基地,福洪杏花村被評為AAA級旅游景區,人和山地運動基地遠近聞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8.99%。二是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環境監測、監查和執法能力建設,重點污染源全部實現在線自動監控。城廂、大彎等9個鄉鎮(街道)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累計創建省級生態村3個、市級生態村103個、省級農業生態園區4個。三是環境整治有序推進。強化大氣污染、水污染、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企業監控,推行清潔生產,控制和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鄉鎮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投運并實現全覆蓋,完成21條黑臭河渠綜合治理,關閉搬遷禁養區養殖場70個,完成排污養殖場限期治理291家,治理畜禽養殖排口77處。深入推進“四改六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實行前端分類和集中收運處置,農村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達92.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6.21%。
1.2 抓基礎,搭建綠色生產平臺
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按照田網、路網、渠網、觀光網、服務網、信息網、設施用地網“七網”配套標準,啟動5126.67hm2成都市菜糧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2017年計劃建成2666.67hm2,將為發展綠色農業打牢基礎。二是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整合各級財政涉農專項資金,撬動社會資金,統籌實施村組道路、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實現鄉村道路村村通、水利設施配套不斷優化、鄉鎮通信基礎設施全覆蓋,農業發展基礎不斷改善,為綠色農業發展搭建起“四梁八柱”。三是節水農業深入實施。在彌牟、龍王等鄉鎮加快實施3項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完成東干渠整治,充分發揮了“動脈”帶動作用,解決了毗河以南農業灌溉困難問題。在山區鄉鎮修建人工湖,為龍泉山脈植被恢復和經果林發展提供了用水支撐。在福洪、人和等鄉鎮實施3項節水灌溉工程,完善噴灌、滴灌等現代化節水設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52。
1.3 貫標準,著力提升產業質量
一是標準化規程全面推廣。以特色菌蔬、特色水果兩大特色產業為主,充分利用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指導經營主體開展標準化生產。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示范推廣,穩步推進綠色防控,不斷改良農產品品質。推進測土配方施肥,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縣級樣品庫。做好“三品一標”質量認證,全區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認證累計達46個,“三品一標”認證面積2.17萬hm2,占全區種植面積的64%。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區”。二是農藥、化肥用量不斷減少。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全區化肥施用強度降到173.5kg/hm2,禁用農藥、獸藥以及非法添加物檢測合格率100%,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9.6%。三是溯源系統建設有序推進。按照全程可追溯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溯源系統建設,現已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溯源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庫的建立,計劃2017年全面完成溯源系統建設。
1.4 優模式,實現資源有效利用
一是種養循環農業初見成效。在延長農業產業鏈、效益鏈、價值鏈的同時,強化農業生態鏈和環境鏈,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稻漁共生、林下種養、豬—沼—果(菜)等生態循環農業。現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66.67hm2,2016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達7200萬元,累計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95萬m3,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6%。二是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序開展。做好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工作,抓好堆漚還田、機械還田、做食用菌基料、做有機肥原料等經濟實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用好用足市、區獎補政策,調動農戶、專合社和企業的積極性,積極培育秸稈規模化產業化綜合利用主體,穩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07%。三是地膜回收利用探索推進。我區地膜用量較少,因此,青白江區重點引導農戶和經營主體持續不用或減少地膜用量。對不可避免需使用地膜的經營主體,則加大農用地膜回收利用技術宣傳,使其提高地膜回收意識,掌握回收利用技術。
1.5 強監管,全面抓好源頭治理
一是監管體系不斷健全。完善了網格化監管體系,對農產品全產業鏈開展監管,通過強化產地環境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過程管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包裝標識管理、收儲運過程監管、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等手段,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二是整治行動有力推進。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對不規范的生產行為責令限期改正,落實健全病死畜禽和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將無證無照、無環評手續、無安全設施的“三無”經營性行為專項整治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抓緊抓實。三是監測系統逐步完善。建成區級檢驗檢測中心和36個標準化村級農殘快檢室,指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檢測站點,建成農業投入品信息監管平臺,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室,2017年將實現各農貿市場及大型超市農殘快檢設備配置率達100%。
1.6 推品牌,切實增強發展動力
一是公共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著力培育“青溯”區域農業公共品牌,設計制作體現青白江區農業特色的品牌標志,將區內優質農產品納入公共品牌打捆推廣,不斷提高了公共品牌知名度。二是地方品牌做大做強。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商標注冊,著力培育省、市著名商標和四川名牌產品。福洪杏、龍王貢韭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紅旗油脂有限公司的“仙餐”獲四川省著名商標;康祖食品有限公司的“康祖”,西江月農業生態觀光有限公司的“西江月”,宜家食品有限公司的“蓉上坊”,潤辰食品有限公司的“五菌寶”獲成都市著名商標;康祖食品的康祖牌山椒鳳爪、康祖牌雞蛋干,紅旗油脂的仙餐牌菜籽油,潤辰食品的潤辰食用菌獲四川省名牌產品。三是政策扶持持續跟進。積極制定落實獎補政策,對新獲得“名牌產品”“著名商標”“三品一標”的給予5萬元以上的政策性獎勵,進一步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龍頭企業做好品牌打造。
2.1 全產業鏈綠色才是真正的綠色農業
青白江區在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圍繞綠色發展目標,從生態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的配套、標準化規程的落實、循環農業模式的推廣、農業品牌的打造等方面,全產業鏈入手,各環節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細化工作任務,做到方案一張網、管理一盤棋,促進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綠色。可見,綠色農業應該包含完整的產業鏈,包含整個綠色化過程,做到從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再到加工過程、銷售過程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才是真正的綠色農業,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創新生產模式才是高效的綠色農業
全區在探索綠色農業發展進程中,著力推廣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政策契機,支持指導經營主體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林下養殖、豬—沼—果(菜)等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并全面貫徹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工作要求。這樣不僅減少了農藥、化肥、地膜等用量,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充分利用了土地、水等資源,節約了資源成本;且將畜禽糞便、秸稈等進行了回收利用,實現了變廢為寶;此外綠色模式的試行和推廣,更全面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切實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才是高效的綠色農業。
2.3 落實監管措施才是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力保障
全區在推進綠色農業發展進程中,除了穩生態、抓基礎、貫標準、優模式外,還強化了全產業鏈網格化監管,配備了專職人員,強力落實區、鎮、村三級監管模式,日常性開展執法檢查,抓好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包裝標識、收儲運過程、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等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有力保障了農業的綠色發展。可見,要更有效地發展綠色農業,除了科學地引導外,監管措施必不可少,管理和懲治措施應綜合運用。
2.4 提高產業效益才是引導發展綠色農業的有效途徑
全區在推進綠色農業發展進程中,通過全產業鏈推進,全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同時,強化品牌打造,鼓勵經營主體爭創國家、省、市知名品牌,并將區內優質農產品納入“青溯”區域公共品牌打捆推廣,不斷提高了品牌知名度。通過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產業品牌的打造,穩步提升了農產品銷售價格,提高了產業效益,有力帶動了經營主體和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因此,帶動經營主體和農戶持續發展綠色農業,加強優質農產品的宣傳和推介,讓經營主體和農戶切實感受到綠色農業帶來的效益,才能有力地促進綠色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