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維,陳 杰,王 濤,趙 丹,葉坤浩,古賢杰
(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川西北山區烏頭栽培技術規程
戴 維,陳 杰,王 濤,趙 丹,葉坤浩,古賢杰
(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根據川西北山區烏頭3年的引種栽培試驗研究及大面積栽培實踐,總結出了適宜川西北山區烏頭的栽培技術規程,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烏頭;技術規程;栽培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加工品,有祛風、除濕、止痛、回陽、溫中之功效,道地產區為四川省江油市涪江兩岸平壩地區。由于不能越夏等原因,江油附子道地產區必須依靠北川、青川、平武、安縣等川西北海拔1000~1500m的山區提供種源(民間稱為烏藥)。長期以來,山區烏頭栽培缺乏標準化栽培技術,造成種源質量下降、土傳病害肆虐等嚴重問題。為此,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經過多年研究和試驗示范,已形成了一套“川西北山區烏頭栽培技術規程”,可在川西北山區烏頭適宜種植區域大規模推廣應用。
1.1 選地
略帶坡,有機質含量高的陽坡砂壤土最佳,上季作物最好是玉米。
1.2 整地及底肥施用
1.2.1 種前1個月 砍倒上季玉米秸稈。
1.2.2 種前7~10d 每667m2用百草枯100~200倍液或草甘膦150倍液除草。
1.2.3 種前2~3d 根據土壤肥瘦程度,每667m2用油枯60~120kg,三元復合肥30~75kg,均勻撒入田塊,隨后用牛將田土耕細耙平。注意油枯提前15d堆放發酵。嚴禁使用未腐熟動物糞便做底肥。
1.3 選種及儲藏
選擇芽口好,病害發生率低的田塊種植的烏頭作為種源,每667m2用種量150~200kg,事先按個頭分為上中下三等。若距下種時間較長,可存放至干燥通風處,堆放高度小于10cm,堆放好后為防止發霉,可用多菌靈800倍液噴霧,種子打濕即可。最多存放15d。
2.1 下種時間
一般于11月下旬小雪節前后下種最好。
2.2 種子處理
下種前應用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浸泡消毒30~60min,注意浸泡液應完全沒過所有種子。浸泡后略晾干待播種,當天浸泡的必須當天種完,禁止過夜。
2.3 開溝
按心對心80cm開下種溝,根據海拔高度,形成深7~10cm(海拔越高越深),底部寬20cm的下種溝。
2.4 下種
種溝內種子按交錯排列擺放2排,注意種子芽口朝外平放。一溝擺放好后按廂寬50cm壘廂,同時形成排水溝,再進行下一個種溝下種壘廂。一個田塊種子播完后,用釘耙耙平廂面。
2.5 種后防草
一個田塊種子播完并全部起廂后,每667m2用90%乙草胺乳油1000倍液噴霧封閉雜草種子,注意應邊噴邊退,即不能腳踩已噴過藥的區域,以免破壞土壤上藥層。
2.6 出苗前除草
次年2月底3月初,烏頭出苗前(芽已經伸長但差2~5cm出土),每667m2用百草枯100mL對水25kg殺滅田內雜草。
3.1 病害預防
3月下旬至4月初,出苗整齊,苗高5~10cm時,每667m2用25%粉銹靈1200倍液噴霧,預防霜霉病(民間稱“灰苗”)。
此后每個月用多菌靈或百菌清或甲基硫菌靈800倍液噴霧1~2次,進行病害預防。
3.2 壘廂防草追肥
4月中旬后,苗高30cm左右,人工壘廂,使廂面加高2~5cm,并略呈脊背型。同時進行人工除草,除草完后每667m2用90%乙草胺1000倍液噴霧封閉雜草種子。
若苗情不好,偏瘦偏黃,可在壘廂前10d每667m2用復合肥5~10kg撒在排水溝上,待雨水融化后結合壘廂使肥料施入廂上。另外,若烏頭葉片偏黃,可結合病害預防每667m2使用葉面肥一小袋噴施,可起到葉片轉綠的作用。
3.3 白絹病預防
白絹病是烏頭的毀滅性病害,要引起高度重視。進入6月后,要特別注意觀察田塊,若晴天發現有植株“垂頭”萎奄的現象,則有可能發生白絹病,可刨開此植株根部土壤確定是否發病(發病植株根部發黑,周圍有白色菌絲,后期形成油菜籽一樣的黑褐色菌核),若發病,應及時拔出,并用石灰鋪撒在病株周圍。
3.4 打尖
7~8月,苗高80~90cm,葉片12片左右,可去除烏頭植株頂端,以利營養物質向根部輸送。去除頂端后,側芽就會很快生長,應只留1個側芽向上生長,其余側芽應及時去掉。注意每周至少進行去側芽工作1~2次,直到9月底。
另外,根據植株長勢,越高的越早打頂,最終使得整塊田植株高矮基本一致。
3.5 后期除草
7月底之后,不能再進行拔草操作,只能用鐮刀或鋤頭割草,防止形成土坑積水。
3.6 收獲
10月底至11月中旬可進行收獲。